第二十七章 记者采访

高加林现在对此也是一无所知。他一个人躲在小院子里,每天除了赶稿,就是看一些从阅览室借来的与英国有关的书刊,当然还有就是等待着刘巧珍过来给他送饭。

就在高加林赶稿的日子里,倒是先收到了《当代》主编朱炜的电话。电话还是打到邮电局,不过现在邮递员小海找高加林倒是方便多了,出了邮电局10分钟就到高加林家小院了。

高加林照例去张克南那里蹭电话,长途费太贵了,他可不是土豪。

“小高,这两天有不少媒体记者跟我们杂志社打听你的联系方式,我先问下你的意见。”电话接通后,朱主编说了一个让高加林意外的事情。

“朱老师,他们找我干嘛?”高加林有些诧异。

他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年代的大讨论是何等的热烈!

“你那篇小说引起的反响,大大超出了我们杂志社的预料。现在我们每天收到的读者来信,成百上千封。广大农村青年读者好像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自己苦闷的窗口。各大报刊也注意到这个情况,准备要展开深入报道和讨论。你当然也被他们注意到了。”

“所以打听他的消息,要来采访他?”高加林有些害怕,自己已经答应过马占胜,高明楼又是自己的亲戚。如果接受采访,记者连番追问,自己该说什么呢?quwo.org 橙子小说网

朱主编听出来了高加林的犹豫,有些无奈地说:“小高,我知道你年龄还轻,也知道你有些害怕。不过你用的可是你的本名,所以你的信息稍微一打听就能得到。特别是你家乡的记者,可能已经在找你的路上了。你还是做好思想准备吧!”

高加林有些发懵地放下电话,他该怎么办呀?

张克南见高加林一脸茫然,忍不住问道:“加林,咋了?咋接完电话后看你脸色不好。”

“克南,坏了!我好像惹出事儿了!”高加林有些害怕地把朱主编给他说的情况又给张克南复述一遍,希望他能给自己出个主意。现在高加林已经有点慌了,见谁都想抓住问问。

“哦,原来是这事儿啊,你现在才知道!”张克南倒是一点都不吃惊,“现在全市都在清查阻挠改革不作为的干部,你映射高明楼的那个“马喊水”已经成为这种干部的代名词!昨天我妈开县委会回来还在夸你呢,说你真的了不得,一个人放翻了几万农村干部!”

“啊?”高加林被张克南这么一说,吓得差点儿晕了过去。自己砸了几万人的铁饭碗,还想不想活了?

“哈哈!”张克南指着高加林笑了起来,“我觉得我胆小,没想到你更胆小!这是上面发起的运动,跟你有什么关系啊!如果你整倒了一个两个人,他们倒是会怨你,想办法报复你!可是现在是全国大面积的倒,这样一来谁会在意你呢?”

高加林一想,也是啊!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但是后来轴心国和同盟国大家打得头破血流,谁还管萨拉热窝呢?

高加林被张克南这么一说,倒是心里踏实好多。

“对了,克南,我这些日子埋头写稿,什么都不知道!”高加林这才想起故事的原型,这么多干部都倒了,马占胜和高明楼这两个原型怎么样啦。他有些好奇地问张克南。

“马占胜啊,这人很滑头,还没查到他呢,他就写了一大本检讨,交了上去。结果他就是被撤了劳动局副局长的职务,交到人事部门重新分配工作。铁饭碗还是保住了!”

“高明楼就更聪明了。风还没刮过来的时候,他就在高家村召开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包产到户,现在高家村村民都夸他。高双星也被他主动撤出民办教师的位置。高明楼表现这么好,弄不好公社书记的位置还能继续坐。”

听张克南这么一说,高加林心情相当复杂,既松了口气,又有点儿不甘。最后一拍脑袋,算了,这事情跟咱有什么关系?

高加林离开张克南办公室,迈着悠闲的步伐,晃晃悠悠的往家里走,嘴里还哼着小调。

“我是阳光开朗大男孩,阳光开朗大男孩,你看我扬起的嘴角……”

“您就是高加林老师吧!《涌泉》的作者?我是《YA日报》的记者,我叫王琳,我受报社委托,特来采访您,您现在有时间吗?”

怕什么来什么。

高加林刚到小院的门口,正准备开门,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精神干练的二十七八的女同志就笑吟吟地走了过来。显然她已经在这里蹲守了一段时间。

高加林一愣,这被对方直接堵到门口,跑也跑不掉了!他顿时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这下惨了,自求多福吧!

高加林侧侧身子,对王记者做了个请进的动作,“欢迎欢迎,非常欢迎!我就是高加林,咱们进院子慢慢说!”

高加林带着王记者进了小院,庭院的环境挺好的,高加林也经常趴在这儿写作。所以这里本来就放了一张书桌和一个椅子。

高加林进屋又拿来一张椅子,放在桌子对面,请王记者坐下。然后拿来两个杯子,用水龙头冲了冲,摆在桌子上,拿来暖水瓶,倒了两杯凉开水。

“抱歉,王记者。这个小院目前只有我一个人住,所以没啥可招待的,连茶叶也没有,只有白开水。怠慢了!”

高加林倒完水,有些抱歉地说。

“没关系,我觉得挺好的!”王琳记者倒觉得这里安安静静,倒挺适合高加林埋头写作的这个风格。

“高老师,你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吗?”王记者好奇地问。

“那倒不是,我最近才租下来,搬过来没多久。以前的作品都是在高家村我家里创作的。高家村环境比较差,没有通电,我又习惯了晚上创作。一来是费油灯,二来是费眼睛,三来还影响父母的睡眠。所以在这儿租了个小院子。”高加林老老实实回答。

“晚上就着油灯写书啊!您的创作环境真的很艰苦!”王记者有些惊讶,更带着一丝敬佩,“您能给我再好好讲讲您如何创作《涌泉》这部著作的,它已经引起全国上下的大讨论了。”

现在已经这个情况了,也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了。高加林干脆就直说了。

“哦,情况是这个样子的!我一直比较爱好文学,从高中开始就学习文学创作,之前也写过一些东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我回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除了日常教课外,还写一些诗和一些创作片段。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大概就是半年前吧,我离开了乡村教师的岗位。开始全心搞创作,首先把这些年积累的十几首诗整理修订,投稿了一些刊物,还好运气不错,基本上都发表了。”

“哦,高老师还写过很多诗呢,具体有那些,发表到哪里了?”

这个王记者显然来之前没怎么做功课,连高加林也是诗人都不知道。

“那些主要发表在《诗刊》、《诗林》、《诗潮》和《绿风》诗刊四家,最出名的应该是“飞鸟与鱼”,发表在《诗刊》上……”

“飞鸟与鱼,这个我好像听过!”王记者突然打断高加林的话,“哦,我想起来了,是不是就是那个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说着她就朗诵起来。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高加林一脸黑线,这个王记者好不专业呀!来之前不做功课,做采访随便打断,还自己激情朗诵起来。

唉!早知道还不如接受一些大刊物的采访,这种地区报的记者实在太不专业了。

接下来王记者就挑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使劲问。高加林就该说就直说,不该说就跳过去,反正这个傻记者也听不出来。

俩人谈了一个多小时,王记者终于心满意足的收起本子,一脸崇拜地站起来,与高加林握手告别。

“高老师,你的经历实在太励志了,才华也太出众了,我一定把你的事迹好好写出来,让广大农村知识青年都向你学习!”

高加林连忙开口制止,“别别!千万别让大家向我学习,写小说是很吃天赋的事情,如果没有那个天赋,你再写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如果要学习的话还是要向《涌泉》里的马德福学习,通过努力奋斗学习应用科技来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命运。”

王记者听了连连点头,“对,高老师,您说得对,我一定把您这句话写到文章的最后!不是所有人都有您这样的天赋,还是应该像马德福那样。”

见王记者终于没把事儿搞偏,高加林这才松了一口气,把她礼送出了门。。

高加林并没有在家里清闲多久,很快,又有记者上门了。这一回名气更大,《SX日报》,不好好接待都不行。

这个张记者明显比上一个王记者专业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