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人心如明月 绝知当躬行

洛阳皇城,南宫宣室殿内。

刘协居中坐在案几后,两侧分坐四人,正是辛毗、陈群、杜袭和赵俨。

岁初,太官令许道举荐辛毗、陈群、杜袭和赵俨。刘协急令州郡征召他们四人。

当辛毗等人抵达洛阳后,刘协并未直接任命他们为官,而是将辛毗四人安置在太学内,命人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普通人若是骤然蒙皇帝征召,必然极度欢喜,心生一步登天的妄念。却不料,皇帝竟不闻不问,将之冷落,其人定会心生患得患失之虑。

这种心理落差之下,极有可能会导致人的言行出错。刘协正是利用这种小手段,来考验他们的心性。

辛毗、陈群、杜袭和赵俨四人不愧是颍川四名士,心胸阔达,丝毫未见患得患失之扰。

他们在太学中安之如怡,每日里与人交游,谈文论经,针砭时事,声名日渐鹊起。

刘协知晓这一切,认为他们四人不骄不躁,心性犹如明月,倒是颇感满意。

后他任命辛毗、陈群、杜袭和赵俨为侍郎,秩四百石,录在尚书台任事。不及旬日,辛毗等四人的表现,便赢得了荀彧的夸赞。

荀彧评价道:“辛毗四人言辞雅致,文笔煊赫,人情练达,处事得当,乃有才之士。”

对于荀彧的识人之能,刘协并不怀疑。更何况,刘协心中早有定论,自是顺水推舟,召见辛毗、陈群、杜袭和赵俨四人。

看着辛毗四人,个个儒雅俊秀,彰显士族子弟的风姿。刘协心中感慨万分,这个时代的有识之士,皆出身世家豪族。

他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压制世家豪族的势力,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如今,唯有隐忍。

刘协朗声道:“颍川之士皆传汝等才名,朕于深宫,不得闻之。幸得太官令荐之,尚书令赞之,朕始听之、信之。”

辛毗、陈群、杜袭和赵俨四人连忙谦辞道:“臣等鄙薄之名,不敢污陛下圣听。”

刘协淡笑道:“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是故,朕欲擢拔你四人领县令,以三年为期,甄辨汝等安民、富民之才。汝等可敢请命?”

辛毗、陈群、杜袭和赵俨四人闻言,俱皆面露喜色。

县令乃地方长吏,秩千石,他们相当于连升四级。

面对皇帝送出的馅饼,哪怕有毒,他们都得吃下。否则,今日之畏缩,必成他日之羁绊。

因此,他们四人皆躬身道:“臣愿请命。”

刘协缓缓道:“朕欲以律、农、工、商四项作为考核项。律者,朝廷法令也。汝等秉政,当恪守法令,杜绝治下法外狂徒。若遇难断之事,可上报朝廷定夺。

农者,乃农夫、农田、农耕诸事。朕惟愿尔等护农、爱农,助农,而非如今昔之县令,垂拱而治、碌碌无为。

护农者,切勿令徭役耽误农耕,使民耕于时;爱农者,必不令土地兼并,致使民失其田;

助农者,其要有三:一是兴修水利沟渠,利于灌溉;二是官府溲种,以助增产;三是推行新式耕具,以养民力。

工者,无论木、铁、铜、漆,还是布、锦、革、丝,皆属百工。朕望汝等兴工坊,善待工匠,尤其是技艺精湛者,可向朕荐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