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天妖地孽,山河侠,赈钱粮(三)

这白衣后生正是杨重梧,他之前听到曹三胖趁着大灾之时提高粮食价格,心中异常气愤,及至走到“民以食为天”粮油铺时,有了主意,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好好整治曹三胖一番。在粮油铺外趁曹三胖来回转悠时,他出其不意地在金三胖的京门穴点了一指,那胖子哪有知觉?京门又称气府,隶属足少阳胆经,《胡青牛医经》中载,封此穴后半个时辰,“肠鸣洞泄,水道不通,少腹急痛。”所以这曹三胖才尿不出来,痛不欲生,杨重梧本想先让他吃些苦头,然后再给他解救,看时间差不多了,便准备回到陆掌柜家中乔装改扮一番,在路上看见一个邋遢道人昏睡在地,便在旁边饭庄中买了一碗热汤,四个包子,给他灌了两口热汤,那老道便醒了转来,风卷残云将四个包子一碗热汤吃得干干净净,精神大是健旺,却原来是饿晕过去的。那老道其实是个假道士,跑江湖卖大力丸的,倒是能说会道,杨重梧心中一动,给他如此这般一讲,那假老道本来也感激杨重梧救他一命,又见许了事成之后有二两银子的报酬,便忙不迭的应承下来。杨重梧怕被金三胖认出背影,回陆掌柜家换身白色衣衫,陆掌柜一家见他才回来又换衣出门,心中微觉奇怪,却也不多问。

杨重梧先前搀曹三胖吃药之际,手指轻拂,替他解了穴道,那药丸就是那假老道的大力丸,一点面粉和着石灰,再加上锅烟,揉圆焙干做成的,吃了后既无用处倒也没什么坏处。假老道平日里一粒只卖五文钱,今天一颗大力丸出去得了二两银子回来,这是卖药以来从未有过的买卖,他自己都有些相信这大力丸真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

杨重梧回到陆掌柜家中,将过程捡要紧的说给他听了,陆掌柜不由得拍掌叫好,想想曹三胖白日里那种可恨嘴脸,再想想那肥猪一般的身子满地打滚的样子,心中也觉解气。二人将两口大锅抬至斜对面的大槐树下,将锅架起加了大半锅水,锅底烧起了柴火,夜晚天凉,烧了一柱香的工夫才冒出丝丝白气。戌时刚过,便听得巷子里突然热闹起来,四辆马车上载满了粮食徐徐驰来,每辆马车边上都有数人押车,到了大槐树下,从第一辆马车上跳下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大声喊道:“老仙长,救命啊!”杨重梧站起身来,说道:“老道长已经回终南山去了,临走前将药留给了我,先卸了粮食,我就与你去救人。”那管家听说邋遢道长不在,楞在当地,半晌问道:“老道长就走了么?小兄弟,你确定能治好我家老爷的病?”杨重梧冷冷地道:“少要啰唣,要想治病,就快些卸车,若拖拖拉拉,再过一个时辰,便是大罗神仙也救他不得。”

唬得那管家马上喊押车之人加紧把粮食从马车上卸了下来,总计二百麻包,陆掌柜留了个心眼,打开其中十几个查看,确是粮食无误,想那曹三胖痛得死去活来,哪里还敢再弄手脚。杨重梧便与管家他们一起同去曹家,马车卸了货,跑得飞快,一会就到了。见那曹三胖又在地上无声翻滚,那胖婆娘扯起嗓子拍腿大嚎,不知她是伤心她丈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夫还是那二百石粮食,只是声音雄壮,倒似在为曹三胖配音一般。杨重梧一把将曹三胖从地上薅起,右手食指一弹,便解了他的京门穴,顺手将一粒大力丸塞进他的嘴里。曹三胖见灵丹入口,赶紧大嚼,边嚼边往茅厕跑去,这一次倒没有尿在厅堂之中,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了。

待他一身轻松回到大堂,见那个白衣后生立在堂中,面沉似水,听他问道:“你是要死还是要活?”曹三胖连声说道:“要活要活。”杨重梧寒声说道:“你趁天灾过后,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致老百姓生死于不顾,如此行为,实在是与禽兽无异。老道长暂留你的性命,是给你革新改过的机会,若是执迷不悟,他必将用飞剑取你性命,小爷今天叫你见识见识我道门的手段。”话毕,见一个护院手中拿了一根铁棍,有儿臂粗细,便一步抢上,伸手一抓,那个护院但觉手掌剧痛,铁棒已脱手而去。

杨重梧双手各执铁棒一端,向内一拗一拉,那儿臂粗的铁棒断成两截,杨重梧将两截断棍往地上一掷,铁棒砸在地上发出“当啷”声响,冷笑着望着曹三胖道:“你觉得你的脖子比这铁棒如何?”说完,扬长而去。

众人瞠目结舌,连曹三胖的婆娘都张大嘴巴忘了嚎哭,那个护院简直不敢相信地上那两截便是他刚才自己手中拿的铁棒,伸手去捡,蓦然发现自己手掌中已鲜血淋漓,刚才铁棍被抢时就已受伤,只是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察觉。曹三胖摸摸脖颈,自己感觉倒是要粗上许多,至于坚硬程度,那自然是大大不及了。

杨重梧回至南平巷的大槐树下,陆老夫妇二人已在施粥,又找来了几个年轻的邻里帮忙,难民自觉排了四列,不争不闹秩序井然,只是每列均有上千人,一直拐出了南平巷去。等到两锅粥施完,又重新烧水熬粥,那几千人便在寒风中列队战栗。杨重梧见不是办法,与陆掌柜简短商议几句,便让三十几个已喝过粥的青壮年男子去西山捡柴,此时秋深,山上枯枝极多,不消一个时辰,这三十几人各抱一大捆柴禾回转,堆在大槐树旁,如小山一般。难民中十成中有五六成是自带锅碗的,每锅发粮半升,让其自行取薪熬粥,众难民本已濒临绝望,官府也不来管顾,倒是这二老一小三人有此仁善之举,感激他们的活命之恩,只要他们有吩咐便都踊跃前往。即使如此,亦到丑末才告一段落,难民中自发有人将剩余的一百八十余石大米扛回陆掌柜家中。

第二日清晨,杨重梧与陆掌柜开了院门,见南平巷中垃圾已被难民打扫干净,大槐树旁又堆起了三座小山一样的柴薪,难民门东一堆西一簇,看来是把这南门巷当成了大本营了,只是许多老人与小孩面色青紫,夜晚严寒,想来颇是难熬。陆掌柜开酒楼几十年,迎来送往,阅人无数,颇具识人之能,他在难民中选了十个面相忠厚之人,去家中扛了十石粮食,让他们自行分发熬粥,自己拉着杨重梧便去崞县县衙。

崞县县令姓徐,名星文,也是两榜开科的进士,因为人方正,不会谄谀上官,做了十几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县令,从富庶的江浙之地一直做到西部的穷乡僻壤。陆掌柜与徐县令原本相识,衙役通报后,徐县令迎出县衙,这徐县令是个四十来岁的清瘦中年人,一出门便向陆掌柜和杨重梧长身一揖,陆掌柜面色讶异拱手还礼问道:“县令大人何故行此大礼?”徐县令直起身来,将二人让进县衙坐下,方才正色说道:“刚才这一拜,星文是为治下生民,若非二位侠骨仁心,这些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星文无能,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乡里,然这由衷敬仰之意,确是发自肺腑。陆老先生是徐某旧日相识,只是未想到这位小兄弟是如此英俊的一位后生,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慈悲心肠,真是难得之极。”

杨重梧幼时见过不少官员,大多长得肥头大耳,说话也是拿腔拿调,这个徐县令却和他们有些不同,听他话语诚恳,心生好感,当下逊谢几句而后问道:“徐大人,大水过后,百姓遭灾,不得不抛弃祖业,逃离故土,拖儿带女,缺衣少食,形状极其可怜。大人为一方父母,不知可有良方救民于水火?”

徐星文面色沉重,长叹一声,说道:“崞县有七千多户人家,年产粮不足三万石,按当朝规制本属下县,然上官赋税摊派却与中县等同,不瞒二位,现在县城粮仓之中,粮食不超过五十石,草料被服,更是一点也无。前日清晨,我见灾民初至,便连忙骑快马赶至代州见了知州刘大人,请他拨些粮草被服,那刘大人却只说受灾者众,至于如何处理,得等候朝廷旨意,三言两语就将我打发回来,在路上听说粮油铺哄抬价格,正准备拿他处置,昨夜回到县中,听下人说起这两日经历,方才知晓是两位的仁心善举。”

杨重梧与徐掌柜一听,心里都凉了半截,看来县衙之中,粮草稀少,被服皆无,眼见即将入冬,届时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这些灾民如何捱得过去。

徐星文又道:“二位,崞县地处偏僻,又在两山之间,交通不便,然前时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县衙往南十里,有一座废弃兵营,占地七八顷,我想将受灾百姓集中在那里,一则方便统一管理,二则百姓也少受些风霜之苦,两位以为如何?”

杨重梧与徐掌柜闻言,觉得总强胜于在南平巷中风餐露宿,徐掌柜便起身说道:“如此最好,就听徐大人安排。”于是徐星文带了衙属将一众难民转移至了那废旧兵营之中,陆掌柜自己雇了车将一百七十石粮食也运至兵营,与县中衙役送来的五十石一起由徐星文统一管理。那兵营已破旧不堪,徐县令亲自带人组织难民一起修缮,可怜百姓自受灾以来,第一次有了遮风避雨的栖息之所。

当天夜里,徐老夫人带孙儿睡下之后,徐掌柜在炉火上烹了茶,与杨重梧相对而饮,虽茶香扑鼻,二人却都是愁眉不展,想那两百余石粮食,天天熬粥也仅能支撑二十余日,老百姓缺衣少被,兵营板房,如何熬得过那漫漫长冬。

一灯如豆,二人良久无言,只有茶雾渺渺,仿佛在诉说冬之将至,忽然,徐掌柜一拍大腿,“哎呀,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