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以全要素视角为导向(11)

19.11

人际间的物质循环,以满足彼此内在需要为有机动力,以全要素供需关系的平衡稳定为目标。以血缘、姻缘联盟,小范围地缘联盟等为主体的物质循环,远远不能满足全要素的平衡供给需要。相互交换的物质循环链,向结构多样性、稳定性的纵横延伸、扩张,就势在必然,部落联盟应运而生。

部落联盟对物质循环链的结构多样性和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相应的良好维护作用。随着各部落食物链的不断扩张和丰富,彼此的人口基数也相应扩张,刀耕火种的农耕种养,稍遇种、养、水、温、光、害等,全要素参差不齐的缺位在所难免。食物链内在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人们所赖以生存的食物将大幅减产,张口无粮的生存危机刻不容缓。

早期的农耕技术,食物产量不稳定乃时而有之,但范围不会太大。大量减产甚至绝收的几率普遍不高,却难以避免。因为,局地水资源循环的结构性失衡(如沙漠化导致局地空气循环不畅),或许当以万年计。局地干旱伴随局地洪涝,似乎以隐隐约约的周期性出现(作者没有探研过,对其來因去果不敢妄言)。总之,局地农作物大幅减产,局地风调雨顺大丰收,而且是“风水轮流转”的客观实际。

一些部落现口无粮,一些部落食物富足,成为普遍存在的常态。由于各部落之间的礼尚往来基础或完全缺乏或岌岌可危。各部落之间的物质循环链,受语言等多方面制约难以建立或形同虚无。

物质大循环的生生不息、物质不灭的真谛在于,凡有效循环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满足供给,凡循环受阻,将会供给不足,甚至断供。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部落之间的急需资源不能相互调济循环,相互掠夺将避无可避,而且日益频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