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祠堂吟诗

人在他乡为异客。

能在南城,再遇宋兄,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而且,两人还在一个班。

以后上下学,有了宋兄的陪伴,便不会孤单。

只是,却没想,宋兄竟因他而落泪,或许是远离故乡的痛苦,再遇彼此,情到深处,泪水落下,王诩能体会宋时文这种感受。

他轻轻拍着宋时文肩膀,轻声安慰。

“好啦!好啦!我这不是来了吗?”

“你别哭了!以后你不会孤独了,咱俩一起上学!”

“别哭了!知道你想我!”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宋时文哭的更厉害了。

他突然猛地一把甩开王诩,“滚你大爷的!”

然后,便哭着跑出教室。

教室安静一片,老师学生都是一脸疑惑。

王诩轻轻叹口气,向众人解释,“宋兄与我同出洛大,异客他乡,彼此相见,他太多激动了。”

人们明白过来,心中也是佩服这段纯洁的友谊。

华南联队的第一堂课,便是去李羽文祠堂,吟诗作赋。

这算是每年的规矩。

华南地区全部的才子聚集在一起,前去祭拜李羽文老先生,这是对文坛大儒前辈的尊重,也是为了能让老先生知道,华南文坛,薪火相传,久久不息。

宋时文的情绪很低落,跟在人群的最后方。

王诩多次安慰无果,也无奈叹气,只能让他自行消化了。

王诩的内心,也着实感动。

自己见到他,只是开心,而宋兄却是激动落泪,哭的不能自已。

看来,这份珍贵情义,宋兄比自己更加看重,自己以后得更加认真对待宋兄才是。

李羽文祠堂,王诩昨天来过。

今天就是走个过场。

他走在队伍中,总感觉后面有双冷冰冰的眼睛看着他。

他找准时机,猛地转过头来。

就见那眉目清秀的男子,不屑冰冷的盯着他。

“你瞅啥?”王诩挑了挑眉头。

柳知林冷哼一声,头撇在一边。

他心中自是不服气的。

从小到大,柳知林都被誉为神童才子,多少华州文人,都曾评价他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不管在哪儿上学,柳知林永远都是焦点。

但现在,那个叫王诩的,抢走了他的很多焦点。

他心里自然不爽。

更何况,一路走来,这些同学都在小声嘀咕议论,都在讨论着他俩究竟谁强,而依稀听到同学们的结论,大多都是王诩更厉害些。

自带老师上学,带来的还是华州大儒郑南道!

这隐隐让柳知林心中升起了好胜心。

他自幼清高傲慢,自认不凡,狂的不可一世。

人若想狂,就必须凌驾在所有人之上!

否则,狂的没有资本。

都觉得他比我强吗?

柳知林冷冷的看了眼王诩。

那就打败他好了。

李羽文祠堂。

华南联队的学生们,聚集在了祠堂的外院中。

内院和祠堂内是不能进入的。

这也是怕扰了李羽文的清净。

学生们一个个都兴奋激动极了,大家都拿着手机纷纷拍照,能来一次李羽文先生的祠堂很不容易,拍照留念是必须的。

王诩昨天来过一次。

今天,兴致不大。

他走过来,坐在低落宋时文身旁,“好些了吗?”

宋时文嘴角抽搐了下,脸色微微惨白。

王诩关切问,“你没事吧?”

宋时文捂着痛苦的心脏,急忙躲的王诩远远的。

他现在看到王诩,全身都不得劲,他早已身患’恐卫症’,估计已是晚期了。

就在这时。

丘孺桐拍了拍手,把几十位同学聚集在一起。

大家都规矩的排好队,站在两位大儒面前。

“今日,将大家聚集此地,不仅是让大家祭拜李先生的祠堂,更是对大家的一次考试。”

丘孺桐微笑着说,“李先生在天之灵,正看着我们,他也希望,华州文坛后辈,能一展才学,文坛后人才子,能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因此。”

“今日就在此地。”

“以此地为题,以七律为标准,现场吟诗!”

我的天!

原来这是一场考试!

毫无准备啊!

大家彼此紧张的互相看了眼,头都炸了。

本以为是来游玩参观的,结果竟是一场考试,还是现场作诗,这玩的也太大了!

大家顿时没了放松的心情,一个个神经紧绷起来。

谁能知道,这场考试,会不会淘汰人。

丘孺桐,“好了,就从第一位开始。”

站在第一位的,正是宋时文同学。

他本来是想站在前排,离后排的王诩远一点,结果……

我尼玛!!

宋时文咬牙切齿,恶狠狠的看了眼后排的王诩。

王诩笑眯眯的看着他,给自己的老乡竖起大拇指。

宋时文心态都崩了。

他慢吞吞的从队伍中走出来,老师同学的目光都看向他。

“那个……这个……那个……这个……”

宋时文如同复读机一般,重复着这两个词汇。

郑南道和丘孺桐无奈的叹了口气。

“好了,你下去吧!”丘孺桐不耐烦的摆摆手。

宋时文老脸一红,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退到了后排。

王诩小声说,“宋兄,你又出丑了。”

宋时文红着眼眶,低声怒吼,眼泪又快下来了,“你滚!滚!你滚!”

这咋还急眼了呢。

王诩嘿嘿笑了笑,没在逗他。

果然,有宋兄在的日子,总能充满快乐。

后续。

陆陆续续,一些同学现场做出诗来,也有一些同学,如宋时文一般,吭哧半天也没做出来。

有几首,倒是相当不错。

但想入丘孺桐和郑南道的眼眸,却也着实困难。

只能说,配得上才子的标准,但却也难称得上惊艳,这不免让两人都有些失望。

这次考试。

主要是考察下学生们的水准。

现场写散文不难,写诗歌不难,但现在做七律诗,却很是需要才华的。

七律要求对仗工整,文字含义要准确,还要借景抒情,现场吟诗,天赋和才华占据很大的比重。

很明显。

这些学生,都没达到两人的预期。

一位位学生做完诗。

最终,只剩下两人。

王诩和柳知林。

“你先我先?”柳知林挑了挑眉头,问道。

王诩无所谓的耸耸肩,“都可以。”

柳知林冷哼一声,大步流星的走了出来,站在外院中间。

四周,老师和同学们都打起了精神。

丘孺桐和郑南道也是严肃认真起来,聚精会神盯着他。

柳知林乃是华州诗坛年轻一辈的佼佼者,若无当初王诩审讯室作诗那件事,柳知林之前一直都被称作诗坛年轻一代的领军人。

只是后来,王诩审讯室两首诗,震惊九州。

这才让九州诗坛年轻一代的领军人,变得众说纷纭。

柳知林是绝对有诗才的!

人们也都很期待他的表现。

只见。

柳知林沉吟一声,向前微微渡步,随即缓缓开口。

“华州寒冬墙冰霜。”

人们皱眉沉思,丘孺桐和郑南道也陷入沉思中,跟随着吟出的诗句,代入到那场景之中。

几秒过后。

柳知林又往前走一步。

“欲来风雨催来倒。”

嗯?

这是想说明什么?

有些同学,渐渐皱起眉头,跟不上柳知林的思路了,觉得有些高深,却又说不上哪里高深。

王诩轻轻点了点头,“这柳知林,水平不错。”

宋时文冷哼一声,“人家用得着你说,比你强多了!”

王诩微微一笑,并未辩驳。

又过了几秒。

柳知林沉吟片刻,再度向前踏出两步。

“忽闻祠堂群鸟来。”

“不畏寒冬立危墙。”

柳知林作罢。

院落里寂静无声,人们都沉默了。

有的人是因为听不懂,有的人是陷入了沉思,而郑南道和丘孺桐却是忍不住连连感慨,用力的点点头,眼眶都忍不住湿润了。

“好一个’不畏寒冬立危墙’!”

丘孺桐看柳知林的眼神中,更加充满了喜爱。

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来。

郑南道也是难得点点头,“不错,不错,这首诗算是难得的佳作了。”

很多同学充满了的疑惑。

“老师,这首诗什么意思啊!”

“是啊!我们怎么听不懂!”

同学们询问。

丘孺桐笑了起来,“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在形容这祠堂的环境,严寒、破败,危墙欲倒,又因为这是李羽文的祠堂,这样的严寒、破败,又在形容九州文坛当今的处境。”

“这首诗的后两句,祠堂群鸟而来,群鸟便形容的是你们这些文人后辈。”

“这意思是,你们这些文人后辈,不畏九州文坛的处境,依旧与时代相抗衡,守护着九州文坛!”

“这首诗看似含蓄,实则霸气无比,彰显心中志向。”

“算是难得的佳作了!”

人们听了丘孺桐的解析,方才恍然大悟。

大家都忍不住敬佩起来,柳知林的水平,实在太高了,他们听都听不懂,更别说做出这样的诗篇来了。

实在是厉害!

“好了,该你了。”

丘孺桐笑着,满含期待的看向王诩。

人们也齐刷刷的看向他。

柳知林推了推眼镜,看王诩的目光,充满了轻屑和傲慢。

一时间。

院落寂静下来。

人们都想知道,这位能带着郑南道大儒来求学的才子,究竟何等的本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