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儿子们的选择

自从皇帝用雷霆手段压下了封禅一事,杨师道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其实还是很惋惜,甚至于是有些不满的。

毕竟前任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的功绩实在太过耀眼,如果他不能在任内做出成绩,将来史书之上,一个庸庸碌碌的评价肯定跑不掉。

本来封禅一事如果成了,能让他大大刷一波脸。

奈何皇帝心意已决,不惜用威权胁迫大臣们低头也不愿封禅。

自知没办法跟皇帝对着干,杨师道私底下惆怅了好几天,直到天子要召开太极殿之会的消息传开,仆射大人才重新振作起来。

作为涉及诸子百家,影响天下学术风潮的大聚会,这件事做好了,刷声望的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封禅。

如果这个制度能一直延续下去,其影响力更是要在封禅之上!

因此,从接到皇帝诏命的那一刻起,杨师道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各种献言献策,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过问,以防出现纰漏。

时至今日,该付出的都已经付出,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

稍稍平复了一下有些激动的心情,杨师道在两个佐官的簇拥下,缓步登上大殿正中搭建起来的那座演讲台。

演讲台高有九尺,仅比九尺九寸九分高的御座低了不到一尺。

站在台上,只需稍稍抬头,就能和皇帝来个脸对脸,低下头,则能将王侯公卿,诸子百家尽收眼底。

那场面,颇有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味道。

杨师道登上演讲台,从佐官手里接过一卷文书,清了清嗓子,沉声念道:“臣,越国公、司空、尚书左仆射杨师道,奉圣命,为本次太极殿之会主持。”

“钦命臣以监督、臧否之权,凡诽谤天子,妄议国政,目无君上者,皆可斩;凡肆意为乱,有违大会章程者,皆罢之......”

杨师道说的这些,其实就是太极殿之会的禁忌、规则和流程。

这些东西,在场所有人之前都已经收到通知,不过他还是不厌其烦地当着众人的面从头说了一遍。

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规则之一了。

所谓“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

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朝廷颁布了法律和政令,官员们要尽快将之解释给老百姓听。

如果官员没有提前说明,那么如果百姓一不小心犯了法,罪责就要算到官员头上。

这便是俗语“不知者不怪”,或者“不知者无罪”的来源。

当然,这个规则大多数时候都没什么卵用,不过是句空话而已。

但在朝堂上,在太极殿之会这样的场合,该喊的口号,该做的面子工程还是要做足。

要不然,怎么体现大唐作为“礼仪之邦”的风采?怎么展现朝廷“仁德治世”的理念?

......

趁着杨师道宣明规则的这段时间,李承乾的目光又开始满场乱转。

这一次,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与会的诸子百家身上,而是关注起了几个儿子的表现。

经过这些年的“辛苦耕耘”,李承乾的子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如今,他已经有了七个儿子,九个女儿。

女儿们就不说了,七个儿子中,从华阴书苑毕业,开始接触朝政的有四个,分别是中山王李彻,临山王李阙,陈留王李显和濮阳王李钰。

这次太极殿之会,他们几个也都参加了。

不仅如此,李承乾事先还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学问。

这么做一来是为了了解几个儿子的思想倾向,为挑选继承人提供参考。

二来也是给机会让他们组建各自的班底,为接下来的皇位争夺战奠定基础。

眼下太极殿之会开会在即,几人也都已经挑选完毕。

李彻和李钰两兄弟,不出李承乾所料,分别选择了儒家和墨家阵营。

至于田思所生的皇次子李阙,则挑选了来自洛阳,不怎么被长安舆论待见的重民学。

考虑到田氏的商人背景,这个选择还算在情理之中。

唯一让李承乾有些没想到的是皇三子李显,居然跟荀子学派还有商鞅法家搅和到了一起。

据说他还分别拜了这两个学派的老师,要跟随对方修习荀子、商鞅的学问......

......

荀子学派的理论,李承乾通过缇骑卫的情报也了解到了一些。

在他看来,荀子学派在辽东的种种举措,颇有后世皿煮政治的味道。

虽然短时间内还看不出这种模式究竟会发展成约翰牛那样的议会制,还是会发展成兔子那样的g和制。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荀子学派所坚持的道路,是最先进,最科学的。

因此尽管长安士林舆论普遍看衰荀子学派的前途,认为他们是从辽东那个荒蛮之地发展起来的荒蛮之学。

但李承乾却已经打定主意,一定要保住他们的传承,给后人多一个选择。

此外,荀子学派选择的盟友,那个从法家大旗下分离出来的商鞅法家,也是让李承乾决定扶持他们的一大原因。

当前的法家,大多都有着一切唯上的毛病。

如果遇上明君圣主,又或者遇到李承乾这样清楚知道未来发展方向的穿越者,那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但如果遇上一个昏君,就完蛋了。

一个昏君,加一群酷吏,能造成的破坏,远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一部分就因为以李斯为首的秦国官员已经偏离了商鞅最初的道路,成了只知唯上的法家官僚。

偏偏又给他们碰到了胡亥那个二百五,这才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把秦国几代人的心血祸祸的干干净净。

在李承乾看来,真正的法家,就该像商鞅那样,抛弃所有杂念,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只要触犯法律,不管你是平民还是王公贵族,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做到“刑过不避天子,赏善不遗匹夫”。

只有那样,国家才能始终保持稳定强盛。

一旦刑罚有了偏差,让某些人有了特权,刚开始还看不出问题,可矛盾却已经在暗中慢慢积攒,越聚越多,最后爆发开来,天翻地覆,固有社会秩序被推到,一切从头再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