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密诏传位”

李承乾高坐御座之上,面无表情地看着殿中交头接耳的百官。

没做,他刚才所说的那些,正是后世满清时期雍正皇帝发明的“密诏传位”制度。

作为满清十二帝中唯一一个风评还算不错的皇帝,雍正在他短短十三年的执政生涯里,发明创造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制度和政策。

其中李承乾最欣赏的就是“摊丁入亩”和眼下这个“密诏传位”。

......

历史上,在满清之前,历朝历代实行的传位制度,基本上都是立嫡立长,鲜有例外。

这么做固然能够保证国家整体的稳定,但是却也使得出现昏君、庸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满清入关之后,统治者推翻了立嫡立长的传统,改成了立嗣以贤。

这么做确实能让皇子们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但同时也增加了皇族内斗的风险。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险些将好好一个天下祸祸到亡国。

如果不是雍正给力,只怕满清在康熙之后就要亡了。

登基之后,雍正吸取自家老爹的教训,创立了密诏传位制度。

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大臣每天在皇帝面前bb“国本未定,朝野不宁”,又可以避免诸子夺嫡,搅乱天下。

甚至于,皇帝可以根据事态发展和自身意愿,随时更换继位人选,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任由百官议论一番之后,李承乾轻轻咳嗽了两声。

黄安会意,上前一步,高声道:“肃静!陛下驾前,朝会之上,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随着黄安的话,殿中侍卫的禁军腰板一挺,身上甲叶铿然,立马将百官的骚动压了下去。

李承乾环视一圈,神色无悲无喜地说道:“诸卿以为,朕此番安排如何?”

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说话。

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之前大家催着皇帝立太子,现在皇帝已经立了,只是不告诉大家而已。

他们总不能得寸进尺,逼着皇帝将太子人选公之于众吧?

且不说这么做是以下犯上,假如皇帝问上一句“卿家为何一定要知道储君人选?莫非是打算提前巴结太子?”

众人该怎么回答?

回答“是”?

那你死定了。

回答“不是”?

那你何必一定要知道?

总而言之,百官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任何主动权,只能任由皇帝瞎折腾。

沉默半晌后,百官同时拜道:“陛下圣明,臣等唯顿首顿首。”

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此事便就此定下,散朝吧。”

众人躬身再拜:“臣等恭送陛下!”

......

随着百官出宫,太子已定的消息在长安城中不断发酵,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大明宫,清宁殿。

李承乾看着缇骑卫送上来的奏报,半晌方才放下,长长地吁了口气。

百官虽然对他不肯公布太子人选这件事有所非议,不过总体上来说,朝野局势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毕竟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是皇帝,而不是太子。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太子这种东西,只要有就可以了,至于这个人究竟是谁,倒并不是太过重要。

......

在心里转过几个念头之后,李承乾转而看向身边的皇后苏薇,问道:“皇后,彘儿最近的功课做的如何?”

虽然李彻现在已经开始接触政务,不用再去华阴书苑读书。

不过他的岁数摆在那里,该进行的学业,还是要进行的。

按照李承乾给他制定的作息表,李彻每天早上要跟着几位太傅学习文化知识和武技韬略,下午才是去大理寺观政,了解如何处理政务。

......

苏薇将一碗已经放凉的桂花羹端给李承乾,温和道:“回陛下的话,据几位太傅说,彘儿的学业不错,性子也和善,几位太傅都对他赞不绝口呢。”

苏薇并没有说谎。

因为习惯了华阴书苑里的生活,李彻比起一般的皇室子弟要独立很多,自律性也要强上不少。

加之思维活跃,勤奋好学,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实在是最理想的学生模板,对于这种弟子,没有哪个老师是不喜欢的。

李承乾点了点头,吩咐道:“明日彘儿入宫问安的时候,皇后替朕告诉他一声,朕过几日要考校他的学问,让他做好准备。”

苏薇点头应诺,眼角流露出几分笑意。

皇帝确立储君的消息眼下已经传得满城皆知,她这个皇后又怎么会不知道。

刚开始的时候,苏薇心里也有些七上八下,担心皇帝立的不是自家儿子。

可是最近几天,李承乾询问李彻学业的次数比起以往多了不少,现在又要亲自考校。

这在苏薇看来,就是李彻已经被立为太子的最佳证明。

虽然苏薇没有什么功利心,不过儿子能够成为储君,她这个做母亲的还是很高兴的。

......

李承乾一边喝粥,一边看着苏薇眼角露出的笑意,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他这一次,却是利用了苏薇。

其实,在那个所谓的立储诏书里,李承乾什么也没写——玉匣里的只是一份空白诏书而已。

而他之所以要在苏薇面前做这些,只是为了借苏薇和她身边人的嘴,将“李彻已经被皇帝立为太子”这个假消息放出去。

这么做,是为了在不破坏立嗣以贤这个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将百官的注意力,吸引一部分到李彻这个“太子”的身上,为接下来的军制改革减少一些阻力。

......

沉默着喝完粥,李承乾将碗放到一边,转头对黄安问道:“薛卿他们到什么地方了?”

和以往的班师献捷只让少数人参加不同,这一次,李承乾下旨让关宁卫全体进京。

一来是为了让百官见识一下新军的战斗力,二来也是为即将进行的改革提供武力支持。

如此一来,班师的速度也就比平时要慢了不少。

黄安在心里仔细盘算了一下,答道:“回陛下的话,按照大军行进的速度来看,关宁卫现在应该快到东都了。”

李承乾微微颔首,吩咐道:“让礼部开始准备献捷的事吧。”

“唯。”黄安躬身应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