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改变的世界

俗话说的好:“商人的嘴,骗人的鬼。”

洛阳商贾的剥削行径,不管放在什么时代,都应该是被批判的对象。

然而在严通的包装下,剥削什么的,顿时就变得高大上起来——我们压榨,我们无耻,我们逐利,可是我们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让诸夏同胞过上更好的生活?

什么叫忍辱负重?

什么叫舍己为人?

这就是!

如此“义行”,不仅不应该被鄙视,反而应该颂扬才对。

换做几年前,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的为商人说话,一定会被主流舆论喷到死。

但是如今,有洛阳这个“成功”的范例在前,再来说这种话,突然显得那么有说服力,那么的理所当然。

就连原本因为“重民”理念被对方抢走而不满的孟子学派,一时间也被忽悠瘸了,点头说出“重民诸公,真君子也”的溢美之词。

严通下台时,更是迎来儒家各派的共同欢迎,和之前荀子学派“人嫌狗不待见”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

重民派之后,又有几个小学派接连上台演说。

然后,整个太极殿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诡异。

并不是因为那几个小学派的发言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法家要登场了!

经过这些年的野蛮扩张,如今的法家,已经成为诸子百家中仅次于儒家的第二大巨头。

这还是将儒家各派捆在一起来比较。

如果将儒家各派视作不同的学问,那么法家就是毫无争议的第一显学!

先来看看如今法家究竟强大到什么地步了吧。

在朝堂上,一个太尉,一个刑部尚书,一个大理寺卿,一个大理寺少卿,将法律的裁判权和复核权一手掌控。

地方上,遍布道州府县的胥吏集团,帮助法家将思想贯彻到每一片大唐统治的区域。

就连文官极难插手的军队,也少不了法家士子的身影,他们作为军法官,深入军队各个阶层,在士卒将校间享有崇高声望。

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让人想忽视他们都很难。

当杨师道平静说出“有请法家贤达登台”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瞪大眼睛注视着法家阵营,猜测究竟谁会上台代表法家进行论述。

......

和其他各家不同,作为诸子百家中最大的经世派,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能看到法家士子活跃的身影。

但正因如此,法家在这太极殿之会上的处境难免有些尴尬。

法家的中坚力量,那些有能力践行法家之道的人,已经全都进入各级官府,开始为自己信仰的理念奋斗。

这些人是不能登上太极殿讲台的,否则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吃相未免有些太难看。

但是法家剩下的那些人,不是老弱病残,就是刚入门不久的新人,又无法肩负这份重担。

因此,法家虽然势大,但是受限于学派特性和太极殿之会的规则,反而有些吃亏。

......

最终,在诸子百家好奇的目光中,太尉长孙无忌身后站起一个年轻士子,缓步来到台前,一板一眼的自我介绍:“瑕丘施范,蒙先生不弃,登台与诸公论道,不胜惶恐之至......”

虽然嘴上说着“惶恐”,但是看他的表现,可没有一点惶恐的意思,反而一上来就给了在场所有人一个下马威:

“史云‘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故有夏商周不同礼而王,齐晋宋秦楚不同法而霸。故有孔子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其行虽异,然其理一也。”

“方今天下,于内,百姓富足,百家争鸣,农工昌盛,商贾大兴;于外,突厥虽灭,然近有吐蕃,南诏,交趾,远有天竺,大食,罗马,皆不臣也。”

“当此之世,实乃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子不才,敢问诸公,此时不变,更待何时?!”

......

“彩!!!”

施范的话音未落,在座的勋臣中就有人忍不住大声喝彩,那些靠着军功封爵的人更是集体起立为施范鼓掌。

原因很简单,施范的一席话,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托罗马使团到来的福,如今的大唐军人们已经知道,在葱岭之外,还有一片远比大唐本土和东西突厥加起来还要广袤的土地。

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在他们面前开启,可是他们却没有做好准备。

如果继续维持现状,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办法,来改变现有的格局,让他们有更大的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法家能给他们这些,他们当然会支持对方。

另一方面,诸子百家在听完施范的论述之后却大多都变了脸色,尤其是儒家各派,更是神色剧变。

因为,儒家追求的就是“法先王”。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夏商周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模板,只要能让天下回到那个时期,那么现有的所有社会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

哪怕是眼下看来最先进的新儒学派,讲的也是“崇古”和“仿古”。

而刚刚施范的一席话,直接从根源上将儒家的路给断了——连夏商周三代都代代革新,不断进步,身为后人,怎么能去学那些夏商周自己都主动淘汰了的东西?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都是法家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那么,孔子那些事又该怎么解释?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碰到不同的君主,就献上不同的策略,也就是所谓的“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

连你们的祖师爷自己都在求新求变,你们这些做晚辈的,怎么能如此食古不化,不知变通呢?

这个例子的提出,直接让大部分儒家子弟哑口无言。

赞成施范的观点,那还要不要“法先王”了?

反对施范的观点,那就是和老祖宗孔子唱反调。

矛盾的处境,让除了荀子学派以外所有儒门弟子都不免皱起了眉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