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合纵连横一

“贤王?”

苏亶微微蹙眉。

自从新君登基,李建成虽然不再像先帝在位时那样“隐居”,但行事却依旧谨慎。

苏亶身为外戚,虽然和对方同殿为臣,但在今天以前,二人不过是点头之交。

李建成突然登门拜访,倒是让苏亶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冲远兄,依你之见,贤王今日突然造访,所为何来?”苏亶转向一边的孔颖达问道。

孔颖达摇了摇头:“吾也不知,不如先将其请进府中再说。”

苏亶赞同地点点头,对管家吩咐道:“大开中门,老夫要亲迎贤王殿下。”

“诺!”管家答应一声,转身出去安排。

......

邠国公府门外的大街上,仪仗队伍静静肃立,李建成独自靠在宽敞的王驾马车中闭目养神。

“吱呀”一声,邠国公府的大门缓缓洞开,苏亶带着一家老小和孔颖达并肩而出,来到马车边拜道:“老臣苏亶(孔颖达),拜见贤王。”

李建成走下马车,亲自上前扶起二人,微笑道:“二位明公免礼,孤王今日冒昧登门,还望邠国公莫要见怪。”

苏亶谦虚两句,让到一边,恭敬道:“大王请入内奉茶。”

李建成微微颔首,抬脚朝府内走去。

苏亶将李承乾引上正厅,三人分宾主落座,闲聊了一阵,这才说起正题:“大王今日幸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李建成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本王今日登门,却是有一件大事要与二位明公商议。”

“孤刚从大明宫出来,天子欲效昔年汉宣帝石渠阁故事,于太极殿大会天下贤达,共商国是,二位以为如何?”

“嗯......?!”

苏亶二人有些意外的对视一眼。

他们虽然不知道“太极殿之会”是个什么道道,但是石渠阁之会的事情,他们都是很了解的。

尤其是孔颖达,对于石渠阁之会的前因后果了解更深,前些年他编纂的那本《五经正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石渠阁论》的内容。

当年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之会,亲自下场厘定学术纠纷,虽然吃相有点难看,但效果却十分拔群。

自石渠阁之会后,数百年间,儒家都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学术争斗。

如今皇帝要召开太极殿之会,其他的还不好说,至少天下舆论必将为之一清。

那些“不合时宜”,或者说不符合皇帝心意的观点,必然会被打入另册。

......

只是一瞬间的工夫,苏亶和孔颖达就已经明白,这次的会议对儒家来说既是机遇,同样也是一次挑战,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即便不能在太极殿上一鸣惊人,重回巅峰,也一定要守住现有的基本盘,不能被其他学派蚕食。

否则,儒家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难过。

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李建成今天来拜访的用意了。

李建成的老师是北地名儒李纲,他也算是儒家的门徒,虽然现在和苏亶二人成了不同的派系,但说到底还是“同道中人”。

就和当年儒家各派同心协力,砍翻诸子百家一样,李建成今天过来,也是来谈合作的。

苏亶眼珠一转,没有直接回答李建成的问题,反而问道:“大王长者,素来为陛下所敬,不知以大王之见,此事该如何是好?”

李建成还是很有合作诚意的,听到苏亶这么问,没有隐瞒,直接说道:“观今上继位以来种种布置,可知陛下重实轻虚、重利轻义,吾辈从此着手,或可有所得。”

......

苏亶二人听着李建成的分析,不由的冷汗涔涔,全天下敢说皇帝“重利轻义”的人,恐怕也就只有这位高祖长子,皇帝长伯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说的很有道理。

自从新皇登基,无论是对高句丽三国用兵,还是灭亡倭国,击败西突厥,甚或只是建造陵邑这种“小事”,无不显露出当今天子“利字当先”的治国方略。

就苏亶所知,皇帝甚至专门在秘书监养了一批名为“会计”的人,专门负责核算各项政策需要的投入和可能获得的收益。

此等行径,简直开旷古之先河。

按照儒门先贤的观点,类似这样的国家,早特么该灭亡八百回了。

但讽刺的是,大唐不仅没有丝毫要崩溃的预兆,反而一天比一天强盛,四海安宁、百姓富足、兵甲整肃......颇有要在当下重现“三代之治”的意思。

而“三代之治”,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完美国度的代名词。

面对这种现实,即便苏亶再不愿意,也必须承认——现存的儒家学说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儒家想要复起,必须得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只是这条路在哪里,苏亶一时间还找不到头绪。

看着陷入沉默的好友,一边旁观的孔颖达突然开口:“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太史公亦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此所谓‘人富而仁义附焉’,大王以为如何?”

这番话是孔颖达这些年来苦思冥想的成果,今天还是第一次对外人说。

闻听此言,李建成和苏亶纷纷侧目,他们都没想到这位当世大儒居然能说出这种话。

孔颖达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仁义不是凭空出现的,穷人即便有仁义之心,也没办法践行仁义之道。

只有自己先吃饱穿暖,才有践行仁义之道的基础,而等到他富有了,更可以将仁义的道理传播给其他人。

虽然整番话的重点依旧是在推行仁义之道,但这种义利观和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已经很不一样了。

在传统的儒家观点中,义和利是天然对立的两个事物,重义就要轻利,重利就注定无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儒家那么抵触商贾的原因,商人追求利益的行为,在儒家看来就是重利轻义,有利无义,大逆不道。

可是孔颖达提出的这个新论调,却将义利从原本的对立态势,转变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就眼下的朝野环境来说,这个观点无疑能被更多人接纳。

更重要的是,李建成几乎可以肯定,皇帝一定会喜欢这个论调。

【看来本王选择与苏、孔二公合作,还真是选对了。】

李建成在心里暗暗感叹了一句,抬头和苏、孔二人对视一眼,谁都没有说话,却已经达成共识——接下来的太极殿之会,他们要让天下人为儒家而侧目!让诸子百家知道,这天下的老大到底是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