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商税

李承乾曾经和几个心腹将领讨论过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想要维持中原对霓虹的优势,新罗半岛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以新罗三国现在的处境,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很难。

李承乾现在考虑的,主要还是另一个问题:

关宁卫已经训练了一年多,这段时间以来,新军的优势和缺点都已经暴露的差不多了。

总的来说,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忠诚度,新军都要比现有的府兵强上一些,只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却让人有些望而生畏。

根据户部的推算,以朝廷现在的岁入,最多最多,也就只能供给大约三十万左右的新军,相比于现有的七十万大军,足足少了一多半。

对于大唐这个庞大帝国来说,三十万军队,别说是对外扩张,就连维持国内和平都做不到。

为了能够顺利将府兵制淘汰,李承乾不得不想办法增加国家税收。

而他的想法很简单——开征商税!

经过了“严打”事件的教训,李承乾相信,绝对没有哪个商人敢再站出来对自己的政策指手画脚。

现在李承乾需要面对的唯一阻碍就是,那些习惯了“重农抑商”的官僚们,会不会站出来bb。

......

闭目沉思片刻之后,李承乾转过头,对一旁服侍的黄安吩咐道:“派人回京,传召大理寺少卿觐见。”

“唯。”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黄安躬身应命,转身下去安排。

第二天一早,李承乾就在华清宫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张世。

君臣见礼之后,李承乾也没有绕弯子,直接对张世说道:“张卿,朕有一件事希望你能替朕去做......”

......

自从前年在墨苑门口演了那么一出戏之后,原本如风中残烛一般的诸子百家就开始逐渐有了复苏之兆。

尤其是去年科举之后,各种各样打着某某家传人的私人书苑如雨后春笋一般接连出现,其中声势最大的便是法家学派。

并不是说法家的力量有多强大,只是因为法家的门槛,在诸子百家之中是最低的,甚至比号称“有教无类”的儒家还要低。

即使是儒家,也至少会要求弟子将《论语》《孟子》什么的吃透,才算是儒门子弟。

可是对于法家来说,前人说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值得效仿。

法家的人,只要能将律法条文记住,那就算是出师了。

至于以后你究竟能发展到什么地步,是做一辈子的刀笔吏,还是出任一国宰相,决天下兴衰,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靠着这个优势,或者说是bug,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天下各地号称法家传人的士子数量,跟宇宙大爆炸一样迅速增加,很快就达到了将近十万人的规模。

这些人里,九成九的都是滥竽充数,想要借着法家身份骗取进身之阶的蠢货。

但是,却不妨碍法家借着这些人的手,实现了表面上的复兴。

李承乾想要在大唐开征工商业税,必然要先试探一下朝野对于这件事的反应,而现如今势头正劲,又向来和商人不对付的法家,显然是最好的执行人选。

......

李承乾和张世见面之后没几天,长安市面上就开始流传起皇帝有意设置工商税的流言,很快,整个关中都开始讨论起了这个话题。

只是出乎李承乾预料的是,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对于这件事并没有太过激烈的反应。

甚至有不少人还站出来为这个政策大唱赞歌。

这种情况倒是让李承乾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在他的印象里,官僚阶级一旦听到要开征商税,难道不该全力反对,甚至于以死相谏么?

怎么这些家伙看上去好像还挺支持的样子?

李承乾一时间甚至有些怀疑这些人是不是在给自己挖坑。

为了防止自己掉进坑里,皇帝陛下不得不派出缇骑卫暗中调查,想要弄清楚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

当赵元茂将缇骑卫调查到的东西奏报给李承乾的时候,皇帝陛下有些哑然失笑。

原来文武百官之所以不反对征收商税,其原因有两个。

首先,关东那些商人们购买乾陵邑宅邸的豪爽程度,严重刺激到了他们的神经。

中国历代官府之所以不征收商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商人是贱业,根本就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力,想要商人的钱,直接抢就是了,根本就不用花费心思去征税。

让百官没有想到的是,原以为商人们会因此而困顿不堪,就算有钱,也比不上良田千顷的士大夫阶层。

可是此番乾陵邑购房,给众人切切实实地上了一课,

原来在不知不觉间,商人们居然如此富有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不征这些人的税,简直对不起自己。

在百官看来,商税不仅要征,还要往死里征,必须得让他们把“不义之财”全都吐出来。

......

早在动手“炒房”前,李承乾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个局面,因此朝臣们的想法还在他的意料之中。

至于朝臣们同意征收商税的另一个原因,就让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

原来百官之所以会同意开征工商税,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朝廷已经提前征收了捕鲸税......

在这些人看来,同样都是做买卖的,我们这些官老爷都要被皇帝扒一层皮,凭什么你们这些屁民反而不需要缴税?

以前不知道你们有钱还则罢了,现在既然知道了,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开征!

......

李承乾没想到,原以为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情,最后居然会以如此戏剧化的形式结尾。

虽然和自己想象的有很大出入,不过既然没有人反对,他自然是乐得轻松。

在召集百官一连商议了大半个月之后,元新三年三月丙寅(初三),大唐立国以来第一部商业律法——《市律》,终于在朝议上三读通过,颁行天下!

后世的史学家将这一天作为大唐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来记录,但是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一切似乎都没有任何改变,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最多也就是茶余饭后当个谈资来消遣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