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商人的手段

侯君集带人回营的同时,李治那边也见到了他派出的亲卫。

核实了对方的身份之后,晋王殿下没有多说什么,带着手下随从由对方领着向大营走去,和他一起的还有天海商号掌柜林晟和剑南道黜置使府主簿张维。

这两个家伙是郑旦派人请来的。

郑氏商号明面上是益州郑氏的私产,暗地里却一直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在剑南道黜置使张原上任之后,郑氏商号就成了黜置使使府在商界的白手套,和关中的田氏一起,帮着黜置使府做些官府不方便出面的事。

此番郑旦做的事,就是张维在背后指挥的。

之前靠着郑氏的名头,加上玄甲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郑旦行事一直顺风顺水。

谁料却碰上了不知内情的李治,无奈之下,只好把张维和林晟这两个“幕后黑手”供出来了。

......

唐军大营,中军帅帐。

李治坐在本属于侯君集的帅位上,看着下方二人,一脸严肃地问道:“本王听闻,郑氏所行之事,乃你二人授意?”

面对李治,张维两人自然没有隐瞒的必要,对视一眼之后,恭敬拜道:“回大王,确是我二人授意。”

李治冷笑一声:“尔等可知,私自贩卖军械已是死罪,将军械贩与异族,更是罪加一等!”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在李治看来,这些家伙贩卖粮食布帛也就罢了,毕竟那是皇帝的旨意。

即便他们卖点铁锅铁铲,李治也可以装作没看见。

可这些家伙居然敢将唐军制式兵器卖给西突厥人,这就不能忍了。

虽说他们卖的都是唐军淘汰下来,封存在各地官仓等待回炉的过时产品,但是再怎么说也是用来杀人的利器。

西突厥刚刚被唐军征服,局势尚未稳定,朝堂上下都在努力收拢草原民心,争取早日将塞上之地化为华夏之土。

这些商人竟然在这个时候将这么多兵器卖到草原上,他们想干什么?

商本逐利,商人想要发财,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连这种钱都不放过,李治就有些忍不了了,之前对商人的好感瞬间消失殆尽,面色阴沉似水。

......

做了几年藩王,李治身上多少有了些上位者的气度。

一般人面对他的时候难免忐忑,张、林二人却淡定的很。

和林晟换了个眼色,张维上前一步,躬身拜道:“下官如此行事,其实另有缘由,还请大王容下官解释。”

李治微微蹙眉,本不愿再听张维“巧舌如簧”,不过考虑到张世和张原两叔侄的面子,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下来。

张维躬身再拜,开始了自己的讲述......

......

李治原以为张维会涕泗横流地为自己辩解,却不料对方只字不提郑旦的事,反而说起了剑南道黜置使府。

剑南道黜置使府的情况,李治还在太原的时候就有所耳闻。

张原其人不依靠战功,一年间连续三次晋爵,从一介白身成为大唐县公的经历,成就了大唐官场前所未有的佳话。

更重要的是,这位黜置使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上的风评都很不错。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剑南道黜置使府这些年在蜀地大兴土木,疏浚渠道、修建道路,使得百姓往来蜀地和关中比起从前便利许多,更有数以万计的穷苦人家得以靠这些工程养家糊口、生儿育女。

从汉中到关中这一路上万家生佛,人人都称赞张原为当世李冰、国之干城。

而对于地主商人们来说,剑南道黜置使府每年从西南诸夷向大唐内地输送的数十万奴隶,填补了东瀛奴工日渐减少的空缺,更是如再生父母一般的恩德。

就连曾经鄙夷过张原,认为他手段太过卑劣的某些清流,也加入到为他摇旗呐喊的队列中。

这一切都是因为剑南道黜置使府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西南夷十余国主动请求内附。

其中某个小国的使臣甚至学起了当年入秦乞师的申包胥,在四方馆内抢地痛哭:“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

在古典中国,无论哪个朝代,能够吸引“蛮夷”主动来投,都是不亚于开疆拓土的功绩。

凭着这份功绩,张原在官场上的地位水涨船高。

有传言说,等到六部九寺出缺,他就要被皇帝调回长安,成为六部九寺堂上官,登上大唐权力金字塔的顶层。

如此看来,一切似乎都很美好。

可是通过张维的描述,李治却见识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按照张维的说法,西南夷诸国,确实是哭着喊着,要内附中国。

但原因,压根就不是他们国书里所说的“心慕王化”。

只是他们被张原和张维这两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吓破了胆,为了摆脱沦为奴隶的可怕命运,才上书请求内附,让其国变为大唐疆土,让他们自身成为大唐之民。

而剑南道黜置使府,也正是通过出售兵甲,进而挑起西南诸夷内斗,积累起庞大的财富,才能做出之后的诸般伟业。

否则,仅凭一个要钱没钱,要兵没兵的黜置使府,凭什么整肃西南,凭什么让那些不识礼数的化外蛮夷俯首称臣?

真以为他张原是老聃再世,仲尼复生不成?

......

听完张维的描述,李治陷入长久的沉默。

他并不是为西南诸夷默哀。

对于李治来说,夷狄什么的,跟他有个屁关系?

只要死的不是大唐百姓、华夏同胞,就根本不需要理会。

再者说,张原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平定西南,实乃大功一件。

《左传》有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孔夫子也曾说过“内诸夏,而外夷狄,夷夏之防不可弃”的话。

作为李唐皇室的一员,李治赏赐对方都来不及,又怎么会责怪呢?

只是隐约间李治总觉得这件事好像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到底哪里不妥,他又说不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