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数学

对于历法、礼乐这类花里胡哨的东西,儒家向来是最积极的。

其他各家还在考虑措辞的时候,儒家已经迫不及待出手了。

从太极殿之会开始就被各种针对排挤的鲁儒,这次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孔宣和身边几个同伴对视一眼,起身拜道:“臣闻‘律历者,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地所以成熟万物也。’古时圣王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陛下既有意更正律历,臣愚以为,当效前人故事,易百官公卿之服色,以示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孔宣这话说的合情合理。

自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改正朔(修订历法),就是和“易服色”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夏之以深衣,商之以褐服,周之以冠冕”。

说的就是通过改变衣服的颜色和造型,用以区分当下和前朝,让天下人明白,这个世界已经换了主子,从今往后,你们就是新朝的子民,不是旧朝的百姓了。

当年高祖在位,修订历法的时候,就搞过一次易服色。

不过就和那二把刀的历法一样,高祖时期的易服色也只进行了一半就没有再继续深入。

如今既然要修订新的历法,那么顺便把文武百官的着装统一一下,确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所以,李承乾很干脆的点头道:“孔卿所言甚是,其令有司依孔卿之议,定国朝之服章典制!”

太常张行成立刻出列受命:“臣太常行成谨奉诏!”

其实早在先帝在位时期,太常寺就已经在李二陛下的授意下,按照官员的品级高低,制作不同颜色花纹的官服,用来明示上下尊卑。

如今皇帝想要统一文武百官的着装,对他们来说只需要发一道公文就行了,根本不算难事。

......

孔宣的旗开得胜,大大鼓舞了诸子百家的斗志。

在孔宣之后,黄老派的人也出列拜道:“臣闻:昔者帝尧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历者,人主之所重也。”

“今之历书既不合用,臣窃以为,当即修之,以使民能有信,神能有德,天下有道,不失纪序,灾祸不生,所求不匮......”

诸子百家之中,黄老派是最重视历法的一群人。

一方面,是因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都心存敬畏。

另一方面,也是黄老派的政治理念使然。

黄老派是诸子百家中最推崇秩序和稳定的学派。

而一旦确立就可以沿用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历法,显然很符合他们的口味。

因此,对于李承乾要修订新历法这件事,黄老派表示举四肢欢迎。

但是......

【尼玛审错题了呀喂!老子问的不是该不该修订新历法,而是问的谁来修啊!】

眼见又有人要起来说话,李承乾不得不咳嗽一声,打断众人的动作。

皇帝陛下一脑门子的黑线,无奈道:“诸卿留意,朕之所问,非让诸卿论证是否要修订历法,只为求一能佐朕修订新历之贤达,诸卿莫要误会朕意。”

“呃......”

李承乾的话说完,诸子百家都有些尴尬。

几个原本想要出来刷存在感的人,也悻悻然退了回去。

不是他们不想装这个13。

实在是能力不够想装也装不了。

在这个没有卫星,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计算机辅助的年代,修订历法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

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学、堪舆学、历史学、数学、律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尤其是数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编订的历法是否精确,能否长时间使用。

可惜的是,这一点恰恰是文人士大夫们的短板。

......

中国的诸子百家,如果用后世的标准来划分,基本上都是文科生,没有理科生。

数学,或者说算术,只是他们在读书间隙进行的一种游戏,其地位跟后世的网络游戏差不多。

哪怕是看上去应该是“理科优等生”的墨家,擅长的也只是机械方面,在算术一道上的成就极其有限。

因此,当众人听到皇帝说要找人负责编订新历法的时候,一个个都缩了卵。

看着陷入沉默的诸子百家,李承乾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

他早就猜到会是这个样子。

中国的数学研究,自从汉代以后就陷入了停滞,

后世提起中国古代的数学,说来说去就是《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

然后呢?

木有了......

堂堂天朝上国,领先世界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在数学方面,竟然只有这么区区两本拿得上台面的著作。

而且,特么的这两本书全都是两汉之前的著作。

两汉之后,聪明勤劳的中国人,居然连一本能拿得出手的数学专著都没有。

以至于连阿三这种谁都能欺负一下的民族,都能在数学方面领先大唐,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而这,也正是李承乾要把这个议题拿到太极殿之会上来讨论的真正原因。

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让诸子百家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发动整个华夏民族的智慧来研究数学。

......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

只有数学发展上去了,才有其他科学发展的土壤。

想到这里,皇帝陛下从御座上起身,环视全场,郑重道:“数者,天之道,地之理,世人格物而致知,笃行而致远,诸卿当时刻牢记,不可或忘......”

“朕意,自明岁起,于科举中别设算术一科,凡算术不合格者,纵有惊世之才,朕亦不用也......”

“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望诸卿能明朕内志,与朕携手,共创我朝万世不易之基业!”

既然诸子百家不去主动研究数学,那没办法,只好由他这个皇帝亲自下场操持了。

李承乾就不相信,当科举跟数学挂上钩,还有人敢不重视这门学问的作用......

虽然不明白皇帝说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什么意思,也不清楚皇帝的“内志”究竟是什么。

但既然皇帝已经这么说了,众人只得躬身再拜,应道:“陛下天生神圣,明见万里,臣等为顿首百拜而已!”

李承乾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坐回御座,吩咐道:“新历总纂之人选,诸卿再议一议吧......”

【太极殿之会到此结束,过渡一下就准备开始传位了,只是要怎么从元新七年一下蹦到元新十九年?请有想法的读者大大不吝赐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