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义利之辨

诸子百家的反应,被演讲台上的孔宣尽收眼底,顿时让他心里一沉。

鲁儒是迂腐,是不知变通,是嘴炮大过实际,但他们不是白痴。

只是在心里转过几个念头,孔宣就已经明白,自己和鲁儒一脉,这次是被皇帝挖坑给埋了。

但明白了又如何?

事已至此,就算他想退也来不及了。

看着法家等派脸上的嘲弄之色,孔宣一张老脸涨的通红,搜肠刮肚地想要找出一个新的论点。

不求技惊四座,至少也得先把场面撑下来。

只可惜,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头绪。

鲁儒这几百年在舒适圈里待的太久,久到他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一旦踏出熟悉的领域,他们就成了瞎子聋子,两眼一抹黑。

勉强想要讲出新意,结果就和孔宣现在一样,言辞混乱,逻辑不清。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又怎么能说服其他人?

最终,孔宣踉踉跄跄地起身,在旁人或惋惜,或嘲弄,或幸灾乐祸的目光中黯然退场。

这个由孔子一手创立,延绵一千多年的学派,终于在今天走到了末路。

不过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鲁儒的典籍、思想和理论都还在,鲁儒的门人弟子也还有一些。

只要能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将来未必不能重振旗鼓。

......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看着鲁儒一脉掩面而走,御座上的李承乾目光没有丝毫波动,平静道:“下一个。”

“唯。”杨师道答应一声,瞟了眼面前的案卷,高声道:“有请新儒贤达上台讲义!”

人群中,孔颖达收回看向鲁儒派系的目光,和身边的苏亶对视一眼,起身朝百家众人作了一揖。

人的名,树的影。

面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纵然大家理念不同,但该给的尊重还是得给。

诸子百家的学者,除了几个和孔颖达同时代的老人,其他人纷纷起身还礼,站着目送对方缓步登上演讲台。

一直等到孔颖达在演讲台上坐下,众人这才重新落座。

孔颖达目光巡视全场,在鲁儒们身上停留了一瞬,娓娓道来:“《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孟子释之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是故圣君在位,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夫利者,合义则善也,其害义则不善也,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言尔!”

孔颖达的话传到李承乾耳朵里,顿时惊的他瞪大了眼睛。

虽然李承乾已经提前看过各家各派的论述简介,也知道孔颖达搞出的这个新儒,主要就是针对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做出改进。

但他没有想到,孔颖达的步子居然迈得这么大!

诸子百家或许认为孔颖达的理论很陌生,但李承乾却觉得有些耳熟,因为前世的他接触过类似的学问——孔颖达说的这些,分明就是程朱理学的内容!

......

后世网络上提起程朱理学,基本上都是骂骂咧咧,认为它腐朽不堪,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不可否认,程朱理学在思想方面确实是在开历史倒车,不管是“存天理、灭人欲”,还是过分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在帮助统治者奴役百姓。

但如果程朱理学真的全都是腐朽,又怎么可能从南宋一直延续到清末?

要知道中国的老百姓可是很聪明的,他们或许会被蒙蔽一时,但只要时间长了,什么好,什么坏,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们自己就能分辨。

真正促使程朱理学一直传续数百年的原因,一方面是这种学问能够满足统治者控制民众思想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它的先进性,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程朱理学肯定了“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否定儒家传统义利对立的价值观,提出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理论。

大概意思就是说:只要你能坚守住道义,不唯利是图,那你就可以尽情捞钱,不用背上“无义”的骂名。

正是有了这个理论的加持,南宋才能放开手脚,毫无顾忌地大力发展经济,开展海贸,以半壁江山,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如果南宋之后的统治者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以中国的体量,最多只要一个世纪,中国就能领先西方几百年,提前进入工业社会。

只可惜不管是蒙元,还是大明或者满清,都没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三朝的统治者,不约而同地将资本力量牢牢按在国内。

资本都是嗜血的,没办法从外人那里吸血,那就只能从自己人身上吸了。

于是,明清时期的百姓要比程朱理学出现以前过的更苦,受到的压迫更重,肥的只有那些地主和商贾而已。

而这些地主和商贾,既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程朱理学最坚定的拥趸。

在他们的支持下,程朱理学就这么不伦不类地延续了几百年,直到清末一场运动天翻地覆,乾坤再造,才打破理学对阶级的固化,对百姓的压迫。

......

这一世,因为李承乾的穿越,捕鲸业和海贸双管齐下,让华夏民族第一次认识到海洋有多富庶。

禁海令,将再也不会成为阻碍华夏民族的绊脚石。

李承乾现在缺少的只是一个契机,一个帮助他让大唐资本冲向世界的契机。

而今孔颖达提出的这个理论,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他又岂能不高兴?岂能不为之鼓掌?

天子鼓掌了,其他人岂能无动于衷。

于是,整个太极殿掌声雷鸣,有些人更是忍不住喝起了彩。

整个会场,唯一不高兴的恐怕也就只有鲁儒了。

看到孔颖达的言论如此受欢迎,鲁儒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柠檬精,嘴里反复念叨着“离经叛道”、“数典忘祖”之类的话。

只不过以他们现在的地位,也就说给自己听听,根本没人会把他们当回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