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摊丁入亩!

李承乾的目光从百官脸上扫过,深呼吸了几下之后,清越的声音通过太极殿的特殊构造传达到每个人的耳朵里:“第二论:税赋论。改革现有税制,行一条鞭法,分朝、地两税,统一纳税。”

李承乾的话说完,整个太极殿一时有些沉默,倒不是这些人就此赞同了李承乾的建议,只是大家一时间都不明白李承乾说的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个身穿五品官服,坐在文官中间位置的官员站了起来,先是对李二陛下和李承乾各自行了一礼,然后才开口说话:“敢问殿下,何为‘一条鞭法’,何为‘朝、地两税’?”

李承乾朗声解释道:“所谓‘一条鞭法’,即是取消现有税赋中除徭役以外的所有杂税,统一归入田税之中,从今往后只收田税,其余一概不收。”

“至于两税法,则是朝廷会根据各地方上报的情况,从当年收取的税赋中扣除一部分留在当地,剩余部分再上缴国库,这些留在当地的称为‘地税’,上缴国库的称为‘朝税’。”

介绍完后,李承乾又将自己为什么要如此改革,改革之后有什么好处说了一遍。

李承乾的话音刚落,整个太极殿就出现了一阵低沉的嘈杂声,百官都在交头接耳的议论。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大家讨论的重点大多集中在一条鞭法上,至于两税论,不好意思,这个把戏早在西汉初期就已经被人玩过了,咱们这位太子殿下只是把前人的经验翻出来换个名头罢了。

......

对于百官的反应李二陛下早有预料,因此并没有示意内侍让百官噤声,任由他们议论。

李承乾老神在在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着有人出来发表意见。

“启奏陛下,臣愚以为太子殿下此策乃嘉大惠于天下,臣附议。”

大殿之上突然响起一个声音,正在小声议论的百官都循声望去,只见站起来的这人却是之前和李承乾有过龌龊的民部侍郎崔浩真。

李承乾没想到崔浩真居然会站出来力挺自己,一时间有些发愣。

倒是李二陛下知道崔浩真的为人,见他出头丝毫不觉得意外,一脸平静地说道:“崔卿的意思朕知道了,还有哪位卿家有话要说?”

鸿胪寺卿袁琅站了起来,拜道:“启奏陛下,臣有一问想请教太子殿下,望陛下允准。”

李二陛下语气平静地说道:“诸卿若有疑问,可直接询问太子,无需奏请。”

百官齐声应诺。

袁琅对着李承乾一礼,说道:“臣斗胆请问殿下,税制改革之后,口赋之算该当如何?”

李承乾嘴角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故作不解地说道:“袁大人难道没听清孤刚才所说的话么?孤说的是所有杂税一并合入田税,这口赋自然也在其中。”

袁琅闻言神色一紧,不只是他,殿内百官至少有一小半都面色微变,好不容易恢复平静的太极殿再次喧闹起来,只是这一次再没有人惯着他们了。

黄易一摆手中拂尘,沉声道:“肃静!陛下驾前,朝会之上,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他这话一出口,那些官员即便再有意见,也只能闭嘴不再说话。

袁琅站在那里,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敢真的说出口,一时间憋得面红耳赤。

等了几息之后,李承乾笑着问道:“袁大人还有疑惑?”

袁琅吓了一跳,连忙摇头,躬身退了下去。

见袁琅退缩,剩下那些官员一个个都面露焦急之色,可是要他们站出来表态,又没人有那个勇气。

实在是李承乾刚才已经把旧税制的弊端和新税制的好处介绍的十分详细,此时就算他们站出来,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反驳。

过了片刻,在几个官员站出来表态支持李承乾的计划之后,坐在百官最前面的房玄龄等人也有了动作。

看到这一幕,那些心有不甘的家伙暗自叹息,知道大势已去。

按照大唐官场不成文的规定,凡事只要三省的主官站出来表态,那就说明某个事件的讨论已经到了做决定的时候了。

果然,在房玄龄几人表示赞同之后,李二陛下便直接下旨由三省共议,确定新的税法,在全国各地选几个州作为试点,确定利弊之后再推行天下。

听到房玄龄等人接旨的声音,李承乾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

或许满朝文武都不明白他今天的这些动作背后有什么深意,可是李承乾自己知道,从圣旨下达的那一刻开始,整个中国的历史都将为之改变!

因为他刚才提的这些建议,用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的名词来解释就是——摊丁入亩!

对于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想要做出这个改变有多难,历史上为了完成此事,雍正皇帝在短短数年内耗尽了心血。

在今天朝会前,李承乾也特地为此做了很多安排,甚至打定了不惜一切也要推动改革的主意,却没想到事情最后居然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事后想想,李承乾也明白了过来,虽然表面看上去他面对的局势要比雍正皇帝还要严峻,可实际来说却恰恰相反。

世家大族虽然比地主老财厉害,可是并非所有的世家大族都靠土地为生。

以如今的大唐来说,天下豪强不知凡几,可真正以土地为生,靠着剥削佃户存活的只有江南那些“土皇帝”和齐鲁之地的一些腐儒家族。

以皇族李氏为首的关陇贵族和大部分的山东氏族都秉承着从汉朝传承至今以武立家的祖训,这些家族虽然也兼并土地,可是却从不苛待佃户,甚至会有意拉拢佃户中有能力的人成为家族的家臣和部曲。

这些家族名下佃户的口赋,或者说人头税,原本就是由各自主家代缴,如今朝廷将人头税划入田税,对这些家族来说根本就没有影响,他们当然不会跟着瞎掺和。

没有了这些人的支持,以齐鲁那些腐儒和江南那些南北朝时期才发展起来的跛脚世家在朝中的势力,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

当然,这些人之所以选择妥协,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唐朝的口赋比起后世要低很多。

和明清时期动不动将近一两银子的人头税比起来,唐朝每年每人二百钱的口赋那简直都不能算钱了,更何况唐朝不仅可以用钱来交税,还能用粮食和布帛代替。

依照《唐律》规定,百姓如果不愿意交钱,那么很简单,你只要交二丈五的粗布就够了。

二丈五的布是什么概念?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有这么一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一匹合四丈,也就是说一个熟练的妇女,在原材料充足的情况下,三天就能织出二十丈布,而一个五口之家,全部用布帛缴纳口赋,也只用不到十三丈而已。

虽然没有人会喜欢把自己的钱白白送给别人,可要是让他们为了这么一点钱得罪皇帝和太子,除非是脑子被驴踢了,否则没人会愿意这么干。

不得不说李承乾提出这个计划的时机很巧妙,往前百年,世家实力空前强大,朝廷想要推行这个政策根本就不可能。往后百年,虽然世家不存在了,可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也会教他做人,就算李承乾能够推行改革,恐怕最后也是要落得和雍正皇帝一样的下场,活活累死。

正是因为大唐初建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代,让他完成了原本要付出更大代价才能完成的变革。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