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暗中使坏的太子殿下

其实李承乾还有一个原因没说:

大唐如今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盛不少,随着大唐继续发展,对于可以用来铸币的贵金属的需求越来越大,偏偏中国并不是金银铜储量的大国,李承乾早就把目光落到周围几个国家身上了。

听说倭国好像盛产金银,李承乾觉得反正前世也是你们欠了中国的,对于攻打倭奴诸岛一点压力都没有。

为了以后动起手来方便,李承乾怎么可能让倭国有发展的机会,这才屁颠屁颠的跑来劝谏李二陛下,至于高句丽等国,只能说是被倭国人拖累,遭了池鱼之殃。

李二陛下皱了皱眉,有些不确定的说道:“蕞尔小国,应该不会到这种地步吧?”

【治国之道,如履薄冰,怎么能有这种侥幸的心理?看来最近这些年安逸的生活让李二这个千古明君也有些飘飘然了。】

李承乾心中闪过这么一个念头,嘴上却说道:“父皇,战国之时,秦国僻处一隅,列国卑秦,不与会盟。商鞅入秦之后,鼓励农工,奖励耕战,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才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李承乾说到这里就停了下来,他知道以李二陛下的头脑,已经明白自己的意思了。

秦国那种都快亡国的情况都能奋起直追,最后一统天下,何况是现在大唐周围那些虎视眈眈的家伙。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就算他们对大唐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可是癞蛤蟆掉在脚面上——不咬人它还膈应人呢。

李二陛下神色一动,问道:“那依你的意思该怎么办?”

李承乾躬身一拜:“儿臣以为,这些人既然说是来学习我大唐的文化的,那么就好好的学习文化就是了,其他的就不要接触了。朝廷可以暗地里安排人监视他们,如果发现这些人有什么不轨的举动,便按盗窃我朝机密论处。”

“嗯,就按你的意思办吧。太上皇的身体也好的差不多了,过两天朕亲自召见这些倭国使臣。”

“儿臣遵旨。”

......

过了两天,李二陛下下旨召见倭国使臣,时间就在几天后的朔望朝会。

在朔望朝上召见外国使臣,算是很给面子的举动了。

作为这次倭国使团正使的犬上御田锹和副使药师惠光得到消息的时候高兴不已,看到同样住在驿馆的其余各国使者羡慕的眼神,更是觉得走起路来都有飘飘然。

等到朔望朝会,商量了几件事之后,李二陛下示意了一下黄易。

“宣倭国使臣犬上御田锹,药师惠光觐见。”

【犬上御田锹?这什么破名字。】

虽然知道倭国人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名字,可是这个犬上御田锹的名字还是让李承乾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小国微臣犬上御田锹(药师惠光),拜见大唐皇帝陛下。”

李承乾转头看去,只见两个身穿前世电视里看到的那种倭国人的衣服,梳着月代头的家伙跪在地上,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

两人看上去三四十岁的年纪,应该是贵族,白白嫩嫩的,不像普通的倭国人那样黑不溜秋。

等到两人行完礼,李二陛下说道:“汝等的国书朕已经看过了,汝等在国书中提到的要求,朕同几位卿家商量过。自今日起,便将他们安排到国子监就读。”

“至于尔等所说,想要学习百工之技,那不过是微末之道,不足学法,就算了吧。孔卿,你要好生安排,可不要让这些人为了那些奇技淫巧的东西,耽误了学习先贤之言。”

孔颖达越众而出:“臣遵旨。”

“陛下......”

犬上御田锹愣住了,他们来大唐为的就是学习那些先进的技艺的,哪是为了学什么先贤之言。学那些东西有什么用?难道要带着一堆只会“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回国吗?

他还想再争取一下,李二陛下可不给他这个机会,直接说道:“既然没什么事了,那就退朝吧。”

说完,直接站起身走了。

“臣等恭送陛下。”百官齐齐拜倒。

......

被李二陛下“发配”去学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这一点显然和倭国君臣之前的设想有着天差地远的差别。

为了完成“天皇陛下”交代的任务,不死心的犬上御田锹这几天在长安上蹿下跳的,到处找关系,想着是不是能挽回一下。

不许倭人接触百工的命令是李二陛下亲自下的,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不过也没人敢说什么。

倭人的生死存活和自己又没关系,没人会愿意为了他们去触李二陛下的霉头。

不死心的犬上御田锹不知道通过什么门路找到了李泰,承诺了不少好处,最后居然说服了李泰。

一贯清高的越王殿下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仗着自己圣眷正隆,就去李二陛下那里给这些倭人求情了。

虽然很疼李泰这个儿子,不过看到这些天倭国使团的反应,已经明白过来其中危害的李二陛下自然不会答应他的请求。

不仅如此,因为这件事,李泰还被李二陛下训斥了一番,郁闷了好几天。

看到这群倭国人在长安上蹿下跳的,李承乾实在不耐烦,让人给国子监传了个话。

结果过了没几天,不仅是那几个倭国人,就连新罗,百济,琉球等国的人都被禁止学习四书五经之外的知识。

在被李承乾暗中挑拨了几次之后,这几个国家的使臣都以为自己国家受到这种待遇都是被倭国连累的,犬上御田锹和药师惠光在鸿胪寺的日子顿时就难过起来,每天都被人排挤。

最后,实在忍受不了的两人只好草草安排了一下随行来到长安的第一批遣唐使,灰溜溜的滚回了倭国。

没了这些碍眼的倭国人在眼前晃悠,李承乾觉得长安的空气都好了不少,心情更是前所未有的舒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