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离家出走

又过了几天,朝会再开,钟声已过,众臣上殿,分文武落座,大殿上首的李二陛下向下看去,发现原本该坐于百官之前的李承乾没看到影子,轻声吩咐黄易找个小内侍去东宫看看太子为何没来上朝。

过了小半个时辰,小内侍匆匆忙忙跑了回来,差点冲撞了朝会,幸好被殿前值守的千牛卫拦了下来。

李二陛下给黄易使了个眼色,黄易躬身一礼,出了大殿。

小内侍凑在他的耳边说了几句,黄易面色大变,眼睛瞪的比铜铃还大,额角隐隐有了汗渍。

嘱咐了小内侍两句,吩咐人看好了小内侍,也顾不上是不是冲撞朝会了,急急忙忙跑到李二陛下身边,附耳说道:“陛下,不好了,太子殿下离宫出走了!”

“什么!?胡闹!”李二陛下一掌拍在书案上,声若惊雷。

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正在奏事的工部官员更是“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满脸惶恐的拜道:“小臣烂言无状,死罪,死罪......”

李二陛下摆了摆手:“不关卿家的事,继续说吧。”

“遵旨。”那官员答应了一声,也不敢站起来,就那么跪在地上继续说了起来。

那官员虽然还在说话,不过所有大臣都看出来陛下的心思已经不在朝会上了。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等他说完,众人识趣的没有继续上奏,内侍吩咐散朝,群臣鱼贯而出,一边走一边小声的议论着,没有人知道李二陛下因为什么事而大发雷霆。

众位大臣交头接耳不提,朝会一散,李二陛下就吩咐道:“来人,摆驾东宫!”

......

东宫此时早已经是鸡飞狗跳了。

一大早起来,杨林就发现李承乾的寝宫里已经没人了,服侍的几个宫女都昏倒在地,身上盖着太子的被子。

杨林吓的六神无主,连忙命羽林卫在宫中大肆搜索,只期望太子还没出宫,能找出来。

可是越搜,杨林的心里越凉,除了太子留在显徳殿的一封信,整个东宫哪里还有李承乾的影子。

李二陛下来到东宫的时候,杨林带着一众内侍宫女跪在地上,抖如筛糠,不不敢直面这位大唐主人的怒火。

“太子人呢!?”李二陛下此时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浑身散发着危险的气息。

杨林心中暗叹一声,作为东宫总管,李承乾的贴身内侍,此时也只有他来迎接李二陛下的怒火了:“启奏陛下,奴婢今日早上唤太子殿下起身,才知太子殿下已不再宫中,奴婢命人搜索整个东宫,只找到一封太子殿下亲手留书,并未发现太子殿下的踪迹,奴婢死罪。”

杨林刚一说完,就一个头磕在地上。

“承乾的手书?现在何处,取来朕看看。”李二陛下冷声说道。

“恭请陛下御览。”

杨林从袖中抽出一封信举过头顶,黄易走上前接过信封,检查了一下之后才将之呈递给李二陛下。

李世民看了看信封上的字迹,的确是李承乾的笔迹,撕开封口看了起来。

父皇钧鉴:

儿臣自武德九年十月入主东宫,至今已五年有余。

五年以来,父皇的期望,储君的责任,儿臣夙夜不敢或忘。

儿臣谨奉父皇圣旨,以东宫之身参预朝事,以太子之位监国理政,常觉力有不逮。

儿臣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既不知喜,亦不知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以承天子而治天下,奉父皇以理百官?

是以,儿臣愿以布衣之身云游天下,察吏治,访民情,不负父皇殷殷期望。

儿臣宫中之人,皆忠纯良善,儿臣出走,实为私行,与他人无涉,望父皇万勿怪罪。

远行在即,临书涕零,不知所言。祝父皇龙体安康,母后凤体康健,我大唐国富民安,圣祚永昌。

儿承乾谨拜上

......

李二陛下将信收了起来,看着宫墙外的天空,久久不语......

“传旨,太子身患恶疾,自今日起,封闭东宫,任何人不得出入。今日之事,若有人敢泄露半个字,族!”李二陛下板着一张脸,幽然说道,谁也不知道这位大唐最高统治者脑子里到底是什么想法。

“奴婢遵旨。”黄易恭声道。

“另外,你安排可靠的人暗中寻访太子下落,找到以后......”李二陛下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暗中保护吧,不用急着让他回来。”

“是。”

“好了,回宫吧。”李二陛下的语气颇有些无奈。

“起驾......”

.......

就在李二陛下到了东宫的时候,长安城南门,一身布衣的李承乾跟在人潮之中出了长安城,递给守城兵士的身份文书上赫然写着“唐庶”两个字。

看着身后巍峨的长安城,李承乾的心中一片迷惘,虽然靠着从户部弄来的身份文书出了城,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去了。

他给李世民的留书里说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可是那只是其中的一个理由,或者说只是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为了防着那几个坑货弟弟。

历史上的承乾太子因为造反被废,虽然是自己作死,可究其根本,主要就是因为身体有一点残疾,所以心里难免有些自卑,时时刻刻担心太宗皇帝会因此废了自己,整天提心吊胆的。

再加上李二陛下那种对太子严厉,对其他儿子放纵的差别对待的教育方式,心理出了问题,最后终于走上反叛的不归路。

根据史书的记载,承乾太子小时候根本就没有跛足的毛病,因此很明显承乾太子的跛足是后天的。

作为一国储君,肯定有很多人负责他的安全,据李承乾猜测,历史上那个承乾太子的跛足八成是那几个不安分的弟弟的手笔。

按日子算也就是这几年了,所以李承乾赶快出京避祸去了。

走倒是很方便,可是去哪儿又是个大问题。

李承乾从生下来就没出过长安地界,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哪知道这官道通向何方,于是干脆想也不想,一直沿着官道走,走到哪儿算哪儿。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