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巨石阵

这确实是巨石阵,虽然我没有去过英国的巨石阵看过,但是网上的图片还是时常会看到的,眼前这处遗址里的那些巨石建造砀环形古迹,几乎完全和英国史前的巨石阵形态上是一模一样的。

“难道……修建这些巨石阵遗迹的人,和建造英国伦敦巨石阵的人,是同一批人?”赵雷一脸地诧异。

不得不说,这确实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意外和不可思议。

要不是同一批人,那么相隔着大洋洲和大西洋,怎么可能眼前的巨石阵,会和英国那边的巨石阵一模一样呢?

一旁的胖子道:“赵雷,你这不是瞎机巴胡扯么?你知道这里离英国伦敦的巨石阵有多远么?还同一批人,你以为以前有飞机啊,能咻的一下就飞过去,然后咻的一下又飞回来,真是扯淡!”

其实,这也不怪胖子会这样说,因为此处的位置,是在中国大陆的昆仑山脉里,这里要去英国,首先就得先到我国的沿国地区,比如这里到上海,光路程就能说是万里之遥了。然后从上海再远洋出发,东海出,经过台湾海峡,到新加坡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一直向西然后进入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北上进入英吉利海峡,这才能到达英国。

这路程,对于当今的轮船来说,都是一条长途远洋路线,何况对于夏商时期的古人来说,一没轮船,二没飞机,这遥遥的大洋,又怎么可能轻松穿越的过去呢?

所以,要说眼前这些巨石阵,和英国伦敦那边的巨石阵,是同一批人修建的,显然单凭这两地的距离,就不现实了。

除非那时的古人能时空穿梭,只是……这世界真的有时空穿梭这种科幻当中的事吗?

显然,这就更不切实际了。

徐老爷子也皱起了眉头,一脸的困惑,说:“这事恐怕还真是一个世纪大谜团了,相隔着万里大洋,但两地的巨石阵却一模一样,这不得不说令人费解。”

赵无霜道:“形态一模一样,虽然不能证明是同一批人建修建的,但是却足可以说明,在昆仑山脉里的这座古城里生活的古人,和远在大洋对岸的英伦岛上修建巨石阵的古人,他们之间的文化是有过碰撞的。”

“什么意思?”胖子听得是一脸懵逼。

“就是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所以才会修建出形态相似的建筑。”赵无霜回答道。

胖子一听,这才恍然大悟。

赵无霜这话说的确实是十分符合逻辑,只有东方和西方当时有过文化交流,才会连巨石阵都修建的一模一样。

赵雷一听,便道:“英国那边的巨石阵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之间修建的,而贡布说这里很可能是象雄古国,象雄古国传说是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存在的一个古国,也就是说,最起码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东方和西方就有过文化交流了?”

赵无霜点点头:“只能这么认为了,要不然这一切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解释了。”

赵雷道:“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那不也代表着两地的人交流么,那这相隔着大洋大洲的,他们是怎么两地交流的?都能两地交流了,那也就不能排除是同一批人修建的嘛。毕竟要想文化交流,那就最起码证明这边的人要么去过英国,要么就是英国那边的古人来过这里。”

我们一听,感觉赵雷绕了一大圈,就是为了证明他先前的观点是对的,是站得住脚的。

这一下,倒是之前反驳过赵雷的胖子,一时哑口无言了。

最后,胖子憋出一句:“如果真是同一批人修建的,那你说他们怎么过来的,或者这边的人怎么去英国的?乘小木舟吗?还是做飞机呀?”

赵雷手一摊:“那说不定走陆路,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就能将货运到地中海。”

赵雷说的陆上丝绸之路,确实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请下载ap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