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朕来给你们解决难题——开银行

李舒晟:

“陛下所言甚是,的确是这样。

因此,商人们,通常都局限在某一地,货物的流通,更多却是依靠专门运输的船帮、马帮等。“

朱由检来了兴趣,追问道:

“这些运输者,价钱是怎么计算的?”

“很贵!“

李舒晟叹息一声:

”常言道行船走马三分命,他们提着脑袋跑货运,收取银钱自然不菲。

通常都在货物总价值的两成以上,若是拖运的是俏手物资,或者是贵重物资,甚至价钱能占到一半以上!”

朱由检眉头挑起。

这个价格,当真太贵了!

难怪这时候,很少见全国性的大商贾了。

“说说马帮吧?他们运费是多少?”

“陛下,而今天下,西南大山中,有马帮转运货物,他们分为专业的滇帮,以及临时拼凑的散帮。

这些运输人,因为起始云南,多以运输茶叶为主,是以,又有了茶马商帮的说法。

若是从云南运输普洱,待到出川,价格便为原茶的一倍。”

“至于价格贵的原因,除了因为商路难走之外,更多的却是容易遭了劫匪。

若是座山的土匪,反倒好说。

这类人,通常只要半数货物,或者买路钱,很少会将事情做绝,以免引来官府的剿灭。

最怕的就是其他马帮扮作土匪抢劫,这样的抢劫,通常一个活口也不会留下!

这也就造就了运费高昂的最主要因素。”

呆在一边的太子,诧异道:

“那为何没有人将整个茶马商帮整合起来?

若是做到了这一步,运费就会降低不少吧?”

朱由检笑了起来:

“我朝太祖爷,恢复华夏之后,有感于曾经乞讨为生。

于是,分封天下丐头,管理天下乞讨者。

就连太祖他老人家金口玉封的丐头,都不曾做到全国统一,更何况是这些货运帮派呢!”

史书上明确记载,到了宋朝时候,就有了帮派性质的丐帮了。

《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朱元璋继位后,分封天下丐头。

这些得到了官方身份的乞丐,和大明军户一样,拥有父死子继的权力。

同时,为了防备有人迫害百姓,乞讨牟利,朱元璋在《明律》中,做出了严格规定:

“凡采生折割人者,凌迟处死,财产断付死者之家。”

只要有人敢故意将人弄残废,不但要凌迟处死,更是要查抄所有的家产,交给受害者……

但是,就算明朝的乞丐,是开国太祖亲口分封,却始终没有全国性质的丐帮。

全国性质的丐帮,要等到到了清朝时候。

在江淮一带,丐帮逐渐掌控了水路运输。

借着水运之利,终于整合了华夏的乞讨者,从而有了一个相对统一性的“丐帮”。

太子朱慈烺明白了。

连太祖皇帝御封的丐头,都无法整合乞讨者,更何况是马帮了。

朱由检看向了李舒晟。

这厮是李贤的后人,这是顶尖豪门的出身。

对于这个时代,李舒晟要比他懂得多。

朱由检追问道:

“你说跨省交易,还可以使用银票。

这银票,又是怎么兑换的?”

朱由检将话语朝银行上面引导了。

李舒晟解释道:

“陛下,比如说小臣想要去江西采买瓷器。

那么,我就可以找到一个在江西开办有商铺的商贾,最好是他在汉都这边,还有一座商号。

这样,小臣就可以拿着银子,让他写一个让小臣到了江西,在他家店铺兑换出银子的‘票据’。

这样,小臣就可以只带着几张纸赶路。

如此,也就不会引起贼人的注意了。”

朱由检皱眉:

“那若是还未兑换,人在半路死了呢?

到时候,这银子如何取出来?”

“这就看人良心了!”

李舒晟苦笑:

“若是对方讲良心,会在查验了账簿之后,将银子还回来。

若是彼等不讲良心,就算闹到官府,那很大可能,也会输了官司……

因为,对方只要在账面上,做了假账即可。”

朱慈烺诧异道:

“不是有勘验笔迹的查勘么?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爰书了。

我华夏对于证据的勘验,早有一套成熟的办法。

一旦上了公堂,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纵然被人模仿了笔迹,也是有迹可循的啊!”

“殿下,官字两张口啊!”

李舒晟叹息道:

“不说千里之远,往来奔波不便了。

但说这人心隔肚皮,就是最大的难题。

能够给人出具了兑票的,都是当地豪门,就算当地官员清廉,秉公执法,人家也是早就知道的。

若是他们拿下了当地官府,只消出了假证据,就能合法的吞掉了这笔银子。

若是当地官府他们搞不定,那么只需要咬定了这笔钱早已取走,因为某某原因,并未立下字据……

敢问殿下,这又如何才能断明呢?”

朱慈烺不说话了。

朱由检叹息道:

“你们看看,左右都是为难!

经商也不易啊!”

这年头,太多商贾,一去不复返的!

不但命陨他地,甚至就连家业,就此中落者,也大有人在。

众人都是叹息不已。

是啊,看起来经商人家,的确是能够赚了不菲的银钱。

但是——

若是大商贾,能够跻身官场,倒还好说,最起码可以借助各地的驿站力量,为自家保驾护航。

那些小型商贾,要么受制于运输商帮,要么就提着脑袋去做生意。

正是那句俗话——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朱由检笑了起来:

“所以,诸位,朕给你们来解决这个难题!”

他指了指张书堂,开口道:

“朕要开办银行!”

银行?

眼见皇帝又一次提起这个东西,众人纷纷来了兴趣。

他们也跟随皇帝大半年了,陛下每次出手,从未走空的事情,他们早已知道。

难道这个银行,就是解决他们困境的东西吗?

朱由检笑了起来:

“李舒晟,你找人兑换兑票,总要给人钱财吧?”

李舒晟点头:

“是的,若是一千两的兑票,根据路程的远近,需要给人支付最低五十两以上的银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