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第 215 章 *“长庚!我字长庚。……

“不是返老还童。”姜烟解释:“是我们在幻境中,回到了您记忆中的年少时期。”

担心自己解释的不够清晰,姜烟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划了一条长线:“您去现代的时候是在这个位置。”

停下后,姜烟再往前画了一段:“我生活在前面的这里。我们也是通过系统在这个节点遇见,现在系统只是营造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幻境。”

姜烟另外画了一条平行线:“而我们,回到了您节点所在的前面。这里的一切都会对比您记忆中的另外一条线进行,您也会慢慢变老。”

这么解释宋应星当然能听懂。

“原来如此。这未来科技,竟然如此奥妙无穷。”宋应星说话的时候还摸着自己的头,也不知道系统是怎么捕捉到自己记忆的,所编织出来的幻境竟然与他从前生活的地方别无一致。

也只是感叹了会儿,宋应星带着姜烟往村里走。

在他们身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农人们在田中劳作,远一点的地方还能看见耕牛拉着犁在泥地中缓缓走过。

路过池塘,还有大水牛趴在池中休憩,宽阔的水牛背上躺着一个翘着脚的小孩。

“哇!”就是姜烟也看呆了。

她见过黄牛,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水牛。

“水牛温顺,我小时候也在水牛背上玩过的,就是味道不怎么好闻。”宋应星笑着,只是越看越觉得躺在水牛背上的那个小孩儿眼熟。

再低头看自己身上的衣服,看看水牛背上的那个孩子。

“那好像是我!”宋应星诧异的指着水牛背上的小孩。

姜烟连忙看去,还没看清楚,就听见田垄那边传来一个少年的声音:“老三!你赶紧起来,回家!爹让我们去念书了!”

翘着脚躺在水牛背上的小孩猛地起身。

好在水牛没有躺在池塘中心,而是在边缘位置。

小孩从水牛背滑下来,拖着湿漉漉的两条裤腿,提着鞋子奔跑在田垄间。

“真的?爹让咱们去念书了?”

跑了会儿,原本只有两个小孩的队伍突然就壮大起来。

在别处帮着爹娘干农活的小孩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看有人跑起来,自己在这边也坐不住,跟着一起跑。

一溜光脚丫的小孩跑回村里,一直到宋家小院前才散开。

姜烟都看呆了。

她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偶尔看到也是看见现代的农业器具在田里忙活。

更没有看过在田里跑起来的这么多小孩。

“孩子都是如此,喜欢凑热闹。”宋应星却高兴不已,面上在老成渐渐淡去,只剩下满腔兴奋。

“幼时家中贫寒,虽祖上略有荣光,可到我父亲时却大不如前。”

宋应星的曾祖父当年也曾入阁,只是宋应星的祖父英年早亡,父亲奋斗一生也只是一名秀才。

但家学渊源,虽门庭不如从前,读书科举这件事情,依然是宋家最最要紧的。

“我记得这一年。我与大哥在叔祖处读书,后来又拜族叔做了老师。但后来兜兜转转,又拜入了与我家有世交的南昌新建举人玉笥先生门下学习。”

既然想要学好,那一名优秀的老师自然是不能少的。

宋应星幼时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的人生,尚且算是顺利的。

“玉笥先生待我兄弟二人极好,倾囊相授,我受益匪浅。”

只短短一小段,姜烟就看见少时的宋应星连着拜了两位老师。

小小的农家小院里传来读书声,偶尔还有宋应星的一哥与小弟在旁边捣乱的声音。

“大哥,为什么我们都能听得见声音?为什么远一点了就听不见?还有种地,为什么一定是‘春种秋收’?为什么一定要‘秋收冬藏’?大哥,你知道吗?”

年纪小一些的宋应星坐不住,把书小心的放在膝上,睁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满是期盼的看着大哥。

大哥宋应升僵硬的转过来脖子,看着“求知若渴”的弟弟,抬手就捂住了那双满是“好奇”和“不解”的眼睛,有些不自然的说:“你让大哥多看看书,书中肯定有写。”

“那我去问先生如何?先生看过的书比我们多,先生肯定知晓。”

宋应星刚站起来,身边的宋应升连忙拉住他,差点把他裤腰带都给拽脱了。

“别!”宋应升大惊:“你想挨手板吗?先生让咱们背书,你背完了吗?”

拿这些问题去问先生,他是真怕这个弟弟挨了先生的训斥。

宋应星仰头,真诚回答:“背完了!那不该是早就背完的吗?”

宋应升:……

“噗嗤!”姜烟憋笑,宋应升的表情实在是太好笑了。

有一种生怕弟弟出了这个家门就会被人打死的感觉。

一旁的宋应星也有些尴尬,抬着袖子挡住半张脸。可那双眼睛却始终不曾从大哥宋应升的身上移开。

早年求学,他与大哥的感情最好。

他们吃住在一起,一起熬夜苦读,一起被先生打手板。

他真的很想念大哥。

“……你……”宋应升半天说不出话来,手上一松,对面的宋应星就提着裤腰带跑出去了。

“大哥,我去找先生问个清楚!”

院墙外,宋应星的声音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宋应升愣住了一下,随后小心的把书放回家中,再拔腿往外跑,就怕自己晚了一步,弟弟要被先生把手给打肿了。

“所以,你真的挨打了?”姜烟好奇,也跟着两个小孩的身后走去。

宋应星在她身边有些尴尬的摸了摸下巴。

原本是想捋须,结果摸了一把空,局促的把手放在背后。

两人走在村中小路上,身边不时有玩耍的孩子,还有不知谁家养的狗也跟在后面跑。

“没有。”宋应星轻笑:“先生还夸我了。说我求知很好,只是他的书中也没有这些结果,让我多看一些书,总会有先人留下的书籍中有答案。”

宋应星少时可以说是别人家的孩子。

年少聪慧,小小年纪还彬彬有礼。

父亲对他们兄弟寄予厚望。

在读书的空隙,宋应星就去找各种书看。

读书累了,就趴在大水牛的背上休息,或者看着田间的村民劳作。

遇到农忙的时候,他们兄弟俩也要跟着下田种地。

“那次之后,我听先生的,看了许多书。”在姜烟身边的宋应星也随着幻境时光流去而慢慢长大。

“科举要考的,我反倒不是那么喜欢。我喜好横渠先生的关学,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姜姑娘,你可知晓,同样一种草药,不同的搭配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甚至同一个人喝同一种药也会有两种效果。还有……”宋应星说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全然不似在现代时候的局促,快活得像个在自己世界里畅游的孩子。

他带着姜烟去奉新县各地看名胜,身影也渐渐的与幻境中的宋应星重叠。

会与当年的友人一道念诗,谈论时政。

说到脸红脖子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打起来。

可转头又能坐在一起喝酒赏景。

最便宜的水酒,在他们口中也好似成为了美酒佳酿。

在宋应星一十岁那年,与族中年岁相同的族亲在宗庙中加冠,自此他便“成年”了。

加冠后,他有了字。

“其实早在之前我就有了,只是年纪尚小,只与友人说过。”宋应星在行加冠礼后,嘴角噙着一抹自得的笑意大步走出宗庙。

周围天色渐晚,太阳只在天边留下一点余晖。

宋应星指着西方:“长庚!我字长庚。名中有星,自然要做最亮的那颗。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我要做在黄昏时分,无人夺其光辉的长庚!”

姜烟看向西方,长庚星闪烁着光辉。

在落日余晖下无人能忽视他的存在。

只是看着血红的残阳,姜烟却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西有长庚。

大明的余晖下,长庚星亮了吗?

加冠后,宋应星依然没有放弃进学,只是在家人的安排中娶妻生子。

一直到二十八岁那年。

公元1615年,宋应星与大哥宋应升启程前往省城南昌参加乡试。

“乡试之前要先经过院试得到秀才的功名。而秀才又分六等,只有一等和一等是为录科,录科才能参加乡试。”宋应星背着行囊,路上还不忘给姜烟解释科举流程。

“秀才可免徭役,见县令可不跪拜。”宋应星一路走到都有些喘气,额头满是汗水,对姜烟说:“乡试后为举人。只有举人才有当官的资格。若是想更进一步,便要去参加会试。毕竟,举人若想得官,非得等到官员缺口大的时候才能分到。那得等到何年何月?”

姜烟看着愈发热闹起来的队伍,以及就在眼前的南昌城,突然就想起了年初时候还曾与王勃来过这里。

那时,这里还叫豫章郡。

滕王阁犹在,却不见当年那个桀骜诗人。

“终于到了!”

饶是宋应星累得不行,在看到城门口的时候也不由得笑开了花。

汗水从眼角淌过,他擦去汗珠,坚定着步子朝城门走去。

宋应星相信这些年来的苦读积累,终将助他在这里走出科举仕途的第一步!:,www.youxs.org.,.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