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战起战落,李凌投燕

正德三十一年九月八日。</P>

卯时初刻。</P>

旭日渐东升,朝霞初映空。</P>

漠北鸣狐山东南方位百余里外。</P>

随着道道炊烟不断地袅袅升起,</P>

暗流涌动近乎足足一夜之久的周军临时营寨终是迎来短暂的平静。</P>

深陷重围已然足足三个多月光阴的周军各部将士以及数万民夫们陆陆续续地离了各自营帐。</P>

随即无不手持碗筷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般浑浑噩噩地朝着各部火头军所在之地行去。</P>

昔日里勉强可称之为身强体壮的周军各部将士以及数万民夫此时近乎无不皮包骨头。</P>

俨然一副精气神全无,从而只能苟延残喘般艰难度日模样。</P>

深陷重围的三个多月光阴里。</P>

初时。</P>

周军各部将士虽惧匈奴铁骑,但心中却尚存些许破釜沉舟之志。</P>

仍愿凭借满腔热血不惜一切代价地上阵厮杀以求冲出匈奴重围。</P>

只要能有一线希望归家团聚,哪怕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于付出生命代价亦是值得。</P>

若非如此。</P>

周军各部将领又岂会一次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请战突围?</P>

彼时若是李光利、夏侯栋二人应允周军各部将领请战突围之愿。</P>

周军各部将士固然将会因突围之举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但却未必没有逃出生天的可能。</P>

但怎奈何。</P>

许是因身为领兵主将的李光利、夏侯栋二人心中仍存有周匈两国顺利议和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P>

许是因李光利、夏侯栋二人心中‘不求有功,但求无果’之类的念头作祟。</P>

又许是因李光利、夏侯栋二人早已于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战败中彻底丧失了再战勇气。</P>

李光利、夏侯栋二人究竟出于何种缘故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驳回各部将领主动请战之愿已然无从考证。</P>

然而。</P>

无论李光利、夏侯栋二人出于何种缘故屡屡驳回各部将领主动请战之愿。</P>

皆无法改变李光利、夏侯栋二人一次一次又一次坐失良机的事实。</P>

而周军各部将士心中本就所剩无几的战意以及士气等。</P>

亦随着李光利、夏侯栋二人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坐失良机而彻底消磨殆尽。</P>

常言皆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P>

战意与士气对于一支军伍而言究竟何其之重要,自是不言而喻。</P>

自周军各部将士心中本就所剩无几的战意以及士气彻底消磨殆尽后。</P>

周军各部将士原有的精气神亦随之彻底崩塌。</P>

自此之后。</P>

周军各部将士近乎无不因深陷重围而时时刻刻处于莫大的恐慌之中。</P>

整日里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般浑浑噩噩,夜间但凡有一丁点的风吹草动便会骤然惊醒。</P>

若是长此以往下去,恐用不了多久周军临时营寨内必然将会迎来一场哗变炸营。</P>

届时。</P>

无须匈奴大军攻营。</P>

周军各部将士便会因哗变炸营一事死伤惨重。</P>

许是正因察觉到了这一点。</P>

匈奴四王将方才会明知大周朝必然会遣援军出塞的前提下,仍始终坚持围而不攻之策。</P>

许是正因同样察觉到了这一点。</P>

深知哗变炸营之日已然不远的李光利、夏侯栋二人方才会不计一切代价地谋求突围。</P>

以求能够赶在哗变炸营之日来临前全身而退。</P>

......</P>

......</P>

卯时二刻许。</P>

就在周军各部将士以及数万民夫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般浑浑噩噩地围聚于各部火头军身周之际。</P>

周军临时营寨中军大帐内。</P>

司马大将军李光利、讨贼将军夏侯栋二人再度相对而坐。</P>

随即无不满脸凝重之色地再一次对今日突围之计行那查漏补缺之举。</P>

常言皆道:‘开弓没有回头箭。’</P>

于司马大将军李光利、讨贼将军夏侯栋二人而言,今日将行之事又何尝不是如此?</P>

此等事关身家性命之事。</P>

自是由不得李光利、夏侯栋二人不慎重以待。</P>

卯时三刻许。</P>

就在周军临时营寨中军大帐帐帘依旧紧闭之际。</P>

匈奴左谷蠡王中军大帐内。</P>

身披全副甲胄的匈奴左谷蠡王佐敦满脸肃杀之色地端坐于上首胡床之上。</P>

有条不紊地部署着今日之战中的诸多事宜。</P>

随着满脸肃杀之色的佐敦不断地调兵遣将。</P>

分列于中军大帐左右两侧的各部将领身影亦随之肉眼可见地减少。</P>

不多时。</P>

分列于中军大帐左右两侧的各部将领悉数领命退去。</P>

身披全副甲胄满脸皆是肃杀之色的匈奴左谷蠡王佐敦亦紧随其后起身离帐。</P>

与此同时。</P>

同样的一幕不断地自匈奴右谷蠡王中军大帐以及匈奴左右大将中军大帐内上演。</P>

卯时四刻许。</P>

周军临时营寨中军大帐紧闭的帘门被人自内挑开。</P>

身披全副甲胄腰悬三尺精钢宝刀的司马大将军李光利、讨贼将军夏侯栋大步走出中军大帐。</P>

随即满脸肃杀之色地朝着不远处的中军指挥高台行去。</P>

近半刻钟的时间匆匆而逝。</P>

就在李光利、夏侯栋二人登上中军指挥高台,方于上首太师椅稳稳落座之际。</P>

中军指挥高台四周的战鼓骤然响起。</P>

伴随着道道沉重且庄严的全军集结战鼓声响起。</P>

分散于周军临时营寨各处的一众将领当即快速点齐兵马快步朝着中军指挥高台行去。</P>

而在周军各部将士中。</P>

则尤以李光利、夏侯栋二人嫡系兵马集结速度最快。</P>

与此同时。</P>

另有三千余夏侯栋嫡系兵马亲自驱赶着一辆辆满载着粮草、辎重的马车朝着中军指挥高台所在行来。</P>

卯时六刻许。</P>

周军各部兵马宛如一团团乱麻般齐聚于中军指挥高台前方偌大空地之上。</P>

见此情形。</P>

端坐于中军指挥高台上首太师椅之上的李光利、夏侯栋二人不由得频频皱眉。</P>

卯时七刻许。</P>

历经足足长达两刻多钟的整军。</P>

宛如一团团乱麻般齐聚于中军指挥高台前方空地之上的周军各部将士终是有了些许军伍模样。</P>

与此同时。</P>

三千余夏侯栋嫡系兵马驱赶着一辆辆满载着粮草、辎重等物的马车行至中军指挥高台前。</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