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6 章 红利加持

结束了兵荒马乱的一晚, 回答了不少重复的问题,祝慈并没有机会休息,更多的采访邀请接踵而至。

金乌奖带来的后续影响并没有随着电影节闭幕而有所减弱, 相反一路走高。

作为本就集各种话题于一身的新生顶流, 祝慈达成的成就放在十年前都毫不逊色,怎么能不让人惊讶。

经此一役, 她一下子成为了艺人正面形象的代表, 央视特意把她出道以来的作品选段做成合集, 在文艺频道做了一期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报道,全方位夸奖她的业务能力和为人。

其他官方媒体、有影响力的杂志、时尚盛会也都不厌其烦地再次向祝慈递出橄榄枝,哪怕之前被她婉拒过,依旧乐此不疲。

一时间, 祝慈俨然成为了圈内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所有人在都疯狂追逐她的热度。

糯米糍的队伍又一次飞速壮大, 祝慈的微博粉丝数突破了8000万,其他平台也在飙升,稳坐第一。

花粉的本质就是慕强的事业粉,而祝慈本人的经历如同开挂的大女主,无疑是最好的吸粉点。

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采访, 也加深了大家对祝慈本人的理解。

这种针对热点的采访都比较讲究时效性,所以在金乌结束一周后扎堆井喷,提出的问题围绕方方面面,而祝慈都非常真诚地做出了回答。

以前她不是埋头拍戏,就是在准备角色, 就算有采访也是基于宣传需要,很少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展现给大众。

粉丝还能看看vlg福利,路人观众更是多从角色来了解她, 团队有了她的授意,也不会发通稿拼命营销她的性格,所以就显得比较神秘。

这回可好,这么多采访问题,综合来看总能拼凑出一副对祝慈大致的侧写画像。

新入坑的粉丝不光要补之前的物料,还要不停奔走搜罗新的采访,生怕落下一丁点,非常忙碌。

[吃瓜]祝慈真的是我见过最清醒独立的女明星,好可怕的自制力,她是不是背着我们偷偷进化了?

一楼:越了解越觉得她深不可测,我这几天在补她的日常vlg,没别的,就是贯穿始终的自律!有人还说她装,我嗤之以鼻!能装五年也很了不起了,焉知她不能装一辈子!

二楼:你敢信我就是被这个小妹妹激励到直博吗?她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责任感就会伴随我一生,躺平和享受固然快乐,但却不能让我满足,我一定要创造些属于我的东西,这个目标和决心是义无反顾的,谁都不能阻拦。”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小女孩能拥有的心气。

三楼:最难得的是她不说空话大话,真的能说到做到诶,再过两年应该就能和大花并驾齐驱了。

四楼:习惯了那些谎话连篇、换人设跟换衣服一样的明星,突然看见这么一个清流,还怪奇特的。

五楼:其实小慈这一路也经历过很多质疑的,但她都是用作品说话,这才培养出大家对她的信任感。

六楼:花最怕的就是没有事业心,这姑娘年纪轻轻就这么沉稳,避开所有弯路,未来了不得呀。

七楼:以后她再有新作品,路人都会点进去看一眼的,这就是口碑的力量啊。

……

如果说之前拿下华钟是业内对她演技的再一次肯定,为她的身价添砖加瓦,那么金乌影后的桂冠则具有了更多划时代的意义。

虽说主流奖影后的名头很威风,许多粉丝众多的当红小花奋斗到三十多岁都未必会触摸到这些奖项的门槛,但扩大到整个娱乐圈,斩获这些荣誉的女演员也有一大把。

有野心的大花们,会刻意地朝着不同的奖项去努力,只有获得多方位的认可,自己的地位才会牢固。

对荣誉成就的追求自然也水涨船高,主流奖影后之上是大满贯,再往上是国际A类电影节影后、国内二轮大满贯、国际双A影后等等。

作品厚度也要纳入到对比行列,如果主演作品获得过权威奖的最高奖项,那也属于演员的实绩。

总之,越少有人达到的高度,含金量越不一般。

迄今为止的五位三金大满贯选手中,杜书贤活跃于上个世纪末,如今早已退隐。

四大花旦中的毛平威和孟熙最辉煌的时候是08年左右,几位大花争奇斗艳,竞争激烈,远比现在小花们的小打小闹要精彩,祝慈最初学表演的时候还用过她们的电影片段做模仿,不过这几年有些沉寂。

陈风遥有些运气不好,她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最早出名也是在12年的时候了,明明和四大花旦年纪相仿,却错过了捆绑营销的最佳时机,生生落了一个段位。

而且她的长相是周正的淡颜,既不是出挑的明艳美人,又不属于楚楚可怜的小白花,因此担任主角的机会不是很多,蹉跎了许多年,全靠演技逆风翻盘。

不过祝慈最佩服的也是她,没有大导保驾护航,也没有足够的粉丝为她营造声势,陈风遥完全是靠自己的拼劲儿闯出一条道来。

到了祝慈这一辈,人才凋零,互联网崛起,观众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评判明星的标准早已从收视率、票房转变成了数据、流量、营销力度。

各种乱七八糟的榜单和需要氪金的超话排名不仅绑架了粉丝,还让路人对这一代艺人渐渐失望。

其实,祝慈能获封三金影后,最高兴的除了她自己的粉丝,还有以前的“对家粉”。

即便咖位上已经是一个天一个地,祝慈的影响力还是让这批年轻艺人吃到了红利。

只要在同一个年龄段,对外她们依旧同气连枝,现在因为祝慈的异军突起,大量投资明显已经在向95后到00后这一批女演员倾斜,待开的项目也不像从前那样,把高光都加在男主身上,女主改成挂件。

除了《蝶梦》,祝慈的作品全都没有把爱情当做全部的主线,这也促使着中小型剧组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剧本中,开始创新主角的人设,丰富剧情。

观众的胃口被养刁了,那种偷懒写出来的流水线情情爱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从而倒逼着投资人们转变风向,去模仿祝慈作品的风格。

只要没有投资人压着,编剧受到重视,创作出有新意的剧本并不难。

祝慈的舍友冯月娜、好友温怡丹、之前合作过的顾佳奈……都在今年进了还不错的剧组,有的担当古偶大女主,有的走现实家庭向,有的尝试新型职业剧,大家都有了更广阔的选择。

所以在这些花粉眼里,祝慈的更进一步会带给她们正主更多的好处。

虽然可以预见到无处不在的对比拉踩,但有这样一位引导行业风向的领头羊在前,把盘子做大,让自己的心肝有机会接触到好人设、好剧本,花粉们也不是不能忍受。

祝慈在接触到一些还不错但不适合自己的剧本时,也会主动和剧组方面谈一谈,推荐一些自己认为符合条件的其他演员,随手为之,结个善缘。

祝慈一向认为,为改善大环境做出的努力,最终一定会惠及自身,所以她不避讳提携别人。

她对自己的实力有绝对的信心,不怕出现更优秀的演员抢资源,因为现在的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金乌奖结束半个多月后,祝慈才把手头紧要的琐碎工作做完,都是些与拍戏没什么关联,但却代表着她咖位大大提升的活动。

多了一些喘息的空间,祝慈终于有空考虑接下来的档期安排。

她的日程表上多了许多和导演们见面、吃饭的私人活动,这代表着祝慈进入了他们的选择范围,就算暂时没有项目,提前认识,联络一下感情也很有必要。

有了奖项加持,祝慈可以把空档时间延长一些,不用像以前那样急着确定下一部戏,她还有两部存货,起码明年的曝光度是不用担心了,完全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

要在电影圈子里长久打拼下去,光有演技是不行的,三金影后的名头固然会为她带来一时的红利,却不是一块畅通无阻的通行令。

圈内派系林立,关系错综复杂,掌握资源的上层们最看重利益和人情,祝慈年纪尚幼,真正在电影上下功夫才不过两年多,根基太浅。

她现在和计卫英这一派的导演们结下了深厚的交情,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青年导演,为人正派,更看重专业能力,是很可靠的盟友,但想要更进一步扎下根,不能只跟一个团体深度捆绑。

四大花旦每一位都跟知名大导有两到三次合作,可以说如果一个电影女演员没有成为某位名导的缪斯的话,她会有不错的成就,但不会成为殿堂级演员。

祝慈合作过的知名大导只有籍江红,要想开拓,必须接触更上一层的导演。

可是这样的导演两三年都未必会开一个项目,就算开了,也不一定符合祝慈的审美,只能说可遇不可求。

祝慈翻阅着新送来的厚厚一沓剧本,陷入了沉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