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五

谢慈道:“还用问?自然是拿银子?”

见谢慈回答的这般直白,众人不知道说啥了。

谢慈问那小童,道:“你呢?”

小童听了,愣了一下,然后认真的想了想,道:“银子。”

谢慈乐了:“这不就得了。”

小童看着谢慈,问道:“你觉得你是君子吗?”

谢慈道:“我当然是君子。”

众人见谢慈如此不谦虚,沉默依旧不知道说什么。

小童就道:“我听人说,古时候有个叫陶渊明的人,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君子吗?”

谢慈道:“陶渊明当然是君子。”

小童道:“陶渊明是因为不缺吃食,所以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吗?”

谢慈道:“不是。”

小童道:“那是为何?”

谢慈道:“你没听过五斗米的故事?”

小童摇头道:“没有。”

刘庵在旁实在道:“人得先活着,才能君子。”

闻言,小童就道:“那为了活着就不能君子了?”

刘庵摇头道:“当然不是。”

小童说:“为了活着,就不为君子了?”

刘庵道:“不是,以君子为前提。”

小童点头道:“我明白了。”

老者这时道:“其实为生为死都要做个君子。”

刘庵和谢慈还有柳善庆点头。

小童等人看看他们,没说什么,旁的孩子道:“五斗米的故事是什么?”

“五斗米的故事?啊,你说陶渊明啊,我知道,我给你们讲吧,除了谢慈,谁还听过?谁还知道?有听过五斗米的故事的吗?”刘庵说。

“我没听过。”那孩子说。

“我也没有。”其他几个孩子也道。

阿宁说:“我听过。”

小童道:“我没有听过。”

老者不语,但显然知道,柳善庆道:“我也听过。”

刘庵见此,就看向那小童等人道:“看来是只有你们几个没听过了,好,那我就给你们讲一讲。”

“好!”

刘庵便笑着道:“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说。”

“县令?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去了彭泽,皇帝知道吗?”小童问道。

刘庵道:“当然知道了。”

“皇帝知道陶渊明?”小童说。

“知道。”刘庵说。

小童道:“陶渊明不是很厉害的人吗?”

刘庵说:“是德行很好的人。”

小童道:“有才能吗?”

刘庵点头道:“当然有!”

小童道:“那为何皇帝不让陶渊明留在朝廷?”

“这我们就不知道了。”刘庵说道。

“陶渊明晚年归隐田园,他大抵是个不喜欢朝堂的人。”老者在旁说。

闻言,小童道:“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他还是去了彭泽。”

老者道:“对,但是为了养家糊口。”

小童点头道:“所以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刘庵和老者道:“不错。”

只听刘庵接着道:“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去了。”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

“这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自己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官书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小童听到这里,就见刘庵道:“这就是五斗米的故事。”

“那他领俸禄了吗?”一个孩子问道。

刘庵道:“应当是领了。”

小童道:“也可能没领,俸禄若是没有发放,他应该也不会去拿。”

刘庵道:“可能吧。”

“那个督邮是太守的人?”小童问:“太守知道这个人吗?”

“督邮曹掾?太守肯定知道啊。”刘庵说:“不知道就不会派他去彭泽了。”

“可是太守知道这个督邮是什么人吗?”一个孩子问道。

刘庵说:“应该不知道。”

“太守不知道却派那人去彭泽,显然那人是太守的手下,既然是手下,为何不知道?不知又为何把他派去彭泽?”小童问道。

闻言,刘庵头疼,无奈道:“可能这个督邮曹掾在太守面前装作是好人。”

小童等人听明白了,道:“那是太守眼睛不好啊。”

刘庵哭笑不得道:“算是吧。”

听完刘庵的话,一个孩子看了看,忽然问道:“你们知道雄牝城,将义,略甲是什么吗?还有十阵,十阵的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

不知道这孩子忽然说这个做什么,刘庵摇头道:“雄牝城,将义,略甲,十阵是什么?”

小童也看向那孩子,那孩子见刘庵等人都看着自己,低了低头,道:“我偶然听来的。”

老者道:“你也不知道?”

那孩子就点头道:“不知道,老爷爷,您知道吗?”

“老夫只知道,这些似乎出自兵法。”老者道。

柳善庆道:“晚辈也不知。”

刘庵道:“别看我,我也不知道啊。”

阿宁看着刘庵,小童看向谢慈,问道:“你知道吗?”

谢慈知道,但是懒得说话,只想告辞,便道:“不知道。”

小童就道:“那就说我们知道的。”

刘庵就道:“你们听过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故事吗?”

众人看看,小童等人摇头道:“不知道。”

刘庵就笑道:“那我就给你讲讲?”

“好!”讲故事比读书有意思,几个孩子很高兴,老者也是闲来无事的,柳善庆不着急回家,谢慈几回想说告辞,但都被阿宁打断了话,只好百无聊赖的盘膝待着,一手撑着脑袋,瞧着槐树叶子发呆。

刘庵道:“诸葛亮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依靠叔父诸葛玄过活,十六岁那年叔父也去世了,于是诸葛亮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屋子,一面耕种,一面读书。”

“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着作,获得了政治,军事,历史的知识,他又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逐步形成了一套政治见解,当时,刘备正依附荆州牧刘表,他觉得要成大事,必须有智谋的人辅佐,因此一直在物色有见识的人才,后来,他听说司马徽在襄阳很有名声,便去拜访他,并问他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说平庸的书生文士怎么会认清天下大势,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是杰出人物。”

“这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故事。”刘庵说。

听完,小童道:“刘备和诸葛亮还有司马徽有什么关系?”

阿宁道:“不是,是诸葛亮和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什么关系啊?”

另外几个小童点头道:“对呀。”

刘庵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啊。”

小童听了,皱了皱眉,想了想,道:“刘备去找了司马徽,然后司马徽告诉了刘备诸葛亮的存在吗?”

刘庵摇头道:“不是。”

“不是?那为何这故事里有诸葛亮?这是刘备没有去找诸葛亮吗?既然没找,为何会有诸葛亮?”小童说。

刘庵嘴角抽了一下,道:“那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小童和阿宁等人摇头道:“不知道。”

刘庵知道的也不多,不过这还是知道的,于是笑道:“听不听啊?”

小童等人点头道:“听!”

阿宁道:“三顾茅庐是和谁有关?”

小童也看向刘庵。

刘庵道:“和诸葛亮刘备有关。”

听此,阿宁和小童等人点头。

便听刘庵道:“官渡大战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去投靠刘表,曹操看重刘备的谋士徐庶,想拉拢徐庶,便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说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小童道:“诸葛亮很厉害吗?”

刘庵道:“没错。”

小童道:“有诸葛亮就能得到天下?”

刘庵道:“徐庶是这么说的。”

小童说:“你讲完了吗?”

“没有。”刘庵说。

阿宁道:“徐庶没有回来吗?”

刘庵问道:“回哪里?”

阿宁道:“回到刘备身边。”

刘庵道:“没有。”

小童这时问道:“为何没有回去?”

刘庵道:“因为徐庶后来效忠曹操。”

小童道:“为什么不效忠刘备了?”

刘庵道:“我也不知道。”

小童没有再说啥,刘庵道:“刘备听了徐庶的话,第二天就带着关羽和张飞持礼去了,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等人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还有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诸葛亮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希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歇息,刘备让关羽,张飞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起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诸葛亮相助,诸葛亮便答应了,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听完刘庵的话,阿宁道:“刘备失了徐庶,得到了诸葛亮。”

小童道:“那是徐庶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他们谁更有才能?”

刘庵道:“诸葛亮。”

小童点头道:“那徐庶的阿娘在哪里?为何曹操可以谎称徐庶的阿娘病了?”

阿宁等人在旁点头。

刘庵道:“徐庶的阿娘应该在曹操那里。”

阿宁道:“曹操不知道诸葛亮吗?徐庶没有诸葛亮有才能,显然是刘备有利。”

刘庵道:“曹操也是后来才知道诸葛亮的。”

小童问说:“徐庶没有告诉曹操有诸葛亮吗?”

刘庵道:“一开始没有吧,我也不清楚。”

“刘备不知道曹操拉拢徐庶的事吧?”小童说:“若是知道,还会让徐庶离开吗?”

“刘备不知道,但就算知道了,也没办法。”刘庵说。

小童道:“为啥。”

刘庵不想听他问为啥了,岔开话题道:“还有一个故事,你们听不听?”

阿宁道:“听。”

小童看着刘庵道:“你还没说为啥。”

刘庵道:“因为徐庶可能不相信刘备,徐庶担心自己的母亲,肯定是要离开的。”

小童明白了,道:“我知道了,你要讲什么故事?”

刘庵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听过吗?”

小童听了,点头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我听过,我爹给我讲过。”

阿宁也道:“我哥哥给我讲过。”

旁的孩子也道:“我们都听过。”

刘庵见此,道:“你们真的都听过?”

阿宁和小童等人点头道:“真的都听过。”

刘庵看向谢慈,问道:“你听过?”

谢慈正在瞧着槐树叶子,闻言,语气平平道:“我知道。”

刘庵又看向柳善庆问道:“你听过吗?”

柳善庆有礼道:“晚辈听过。”

刘庵于是看向老者,老者笑呵呵道:“老夫也知道。”

这下好了,刘庵道:“那你们知道什么故事吗?”

小童道:“我知道一个故事。”

刘庵就道:“什么故事,你说。”

小童说:“瞎子点灯的故事。”

刘庵听了,道:“瞎子点灯?我好像听过这个故事。”

小童就道:“你听过?”

刘庵点头,“不过忘了,只是觉得应该听过。”

阿宁这时道:“我也听过。”

旁的孩子道:“没听过。”

刘庵道:“你且说来听听。”

小童看向阿宁问道:“你也听过?”

阿宁道:“嗯。”

“听谁说的?”小童问。

阿宁道:“我哥哥。”

于是小童就看向谢慈,谢慈还在看槐树叶子,也不知道那落在地上的树叶子有什么讲究,小童问道:“你知道瞎子点灯的故事?”

闻言,谢慈面无表情道:“嗯。”

小童就道:“那你来讲。”

谢慈咳嗽一声,就不再说话了。

见此,小童看看阿宁,阿宁不说话,刘庵看看谢慈,就对小童说道:“我瞧他不说,便你讲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