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海宁皮影戏

下面这一段介绍皮影戏的背景,希望大家能认真看一看,毕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在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也曾经盛极一时,风靡各地。出于对传统的尊重,以下涉及到的朝代、城市、人名和书籍的名称,就不再做任何的创作。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东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戏艺人已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有一幅《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演出的实况。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guxu.org 时光小说网

皮影戏虽然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

位于钱塘江北岸的ZJ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随着时代的变革,皮影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50年代,ZJ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张开建姓张,这门手艺传承自他的祖辈,自然也是姓张的大家!

他祖上其他省的人,并非江南省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闹饥荒的年代,与许许多多的人一样,迁徙到江南省,在经过多个容纳满外省受饥荒影响的人的城镇乡村后,他们终于来到了上曜县田囤镇的平安村,在当时还是年轻的书记帮助下,很快就在当地立足,从此成为了平安村的一员。

在张开建长大后,他的爷爷直接给他张罗了婚事,在媒婆和书记的帮助下,娶了本村的叶淑丽,并生有一儿一女。

在张开建爷爷年事渐高,在外打工的张开建终于舍得回来,将荒废许久的技艺捡了起来,同叶淑丽一起跟着爷爷学习这门传统技艺。

张开建的嗓音是天生的戏曲音,从小基本功也扎实,他爷爷对他的训练也专注于此。

从叶淑丽进门后,他爷爷就喜欢上这个心灵手巧的孙媳妇,一刻不停的教她雕刻技艺、彩绘技艺、剪纸技艺、动物皮毛的处理技术和笛子吹奏方法。

老一辈艺术家的全能,是现代的小年轻完全无法想象的!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他们台下的十年功,可是一分钟拆成两分钟甚至五六分钟用的!他们流的汗水足够小年轻小从到大的洗澡水了。

以上的信息,都是老书记在领我认识每户村民的前都会告诉我这户人家的由来和大概情况,方便我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这里面还有件趣闻,那就是张老爷子和林冬梅奶奶两人忘年之恋的美谈!

当然,也有一些隐秘,根本就不方便说。比如,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张开建决定封尘皮影戏道具,从此转而务农,不再经营这门营生。

皮影戏——聚宝盆即将开始。

村民们三五成群聚集在小空地附近,不知道从哪里掏出来瓜子,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在小声的议论着什么,一个个本来愁眉苦脸、充满风霜的脸上慢慢地挂上了些许笑容。

有一些天生乐观开朗的人,声调不自觉地放大,脸上的笑容也可以用“喜形于色”来形容。

我和老书记站在饭堂门口观察着,看来叶盛勇非常称职的发挥了他民兵队长的职责。民兵队长不就是保卫村民的安全,村庄的安全,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吗!

你们瞧,这个消息随着晚风吹拂,笼罩在平安村的黑云都消散了不少,被氤氲而上的金色财气(橘黄色的高瓦灯光,也象征着后面的节目和未来的前景)取而代之!

当我和老书记拿着板凳和椅子向着小空地走去的时候,村民们纷纷向我们问好,有的村民更是将一把把各种味道的瓜子塞进了我们的手里,直到塞不下,她们将目光转向了尾随的小子,将各种好吃的放进他那水都没沥干的碗里面。

“国叔,前面给你留了位置。小安,也给你留了。”

村民留下吃的时候,还不忘提醒我们这一句。

平常的时候,只有老书记有这个待遇,而我,虽然有位置,但村民们对我的尊重还没上升到那个阶段!

当我和老书记来到最前方的时候,一个佝偻的身影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对着我就是一个五体投地的动作。

好在我身强体壮,反应灵敏,直接一把把手上的瓜子板凳丢掉,连忙向前几步,双手一伸,就把这个平时少有露面的杨二牛牛爷爷给扶住了。

就在那时迟这时快,又一道身影从皮影戏棚蹿了出来,一把就跪了下来,我拦都拦不住!

看清楚这人的面孔后,我苦笑一声,把牛爷爷扶稳后,我连忙半跪在地,扶住已经磕了一个头的林春兰林奶奶说道:“牛奶奶,你别这样,我可受不住这么大的礼。”

我一把把林春兰奶奶扶起,又一把托住牛爷爷,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时候,林春兰奶奶开口了,她的声音让人一听就充满了安心的感觉,十分地慈祥,可以想象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门。

她的眼眶微微发红,衷心地说道:“长安书记,要不是你,咱家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旁的牛爷爷也是点了点头,一双粗糙的大手拍在我裸露的小臂上,重重地点了点头。

这牛爷爷,自从喉咙出了问题后,便深居浅出,很少露面。

就在我想说什么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小腿裤脚好像被什么拉扯着,低头看去,原来是半个脑袋被白纱布包扎成蝴蝶结的小黑,正向我示好着。

狗这种动物,是最知道知恩图报的。

我朝着小黑笑了笑,又对着两位老人先郑重后圆滑地说道:“学强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志勇叔又是和我爹一起长大的,他又是我长辈,我又是平安村的副书记,于公于私,这都是我该做的。牛爷爷、牛奶奶,要是真感谢我,等美芳婶子回来,做顿斋菜给我尝尝呗,我馋这口好久了!”

“好好好,只要你想吃,打个电话过来,我随时让美芳给你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