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婚事

一场秋雨过后,万和四十六年的秋天悄悄来临。位于大楚国国都许昌东南的万秀园,满园苍翠,举目葱茏。一池碧绿的秋水上,造型各异的十数座石桥,将湖中的几座绿岛网织在一起。岛上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硕大的万秀园,处处透露着神秘肃穆之色。

只要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都知道,这个万秀园,原名叫做勤政园,原本是皇帝陛下避暑休假的行宫,就在去年年末时,皇帝陛下一道圣旨,将勤政园送了人。与勤政园一起送出的,还有和勤政园只隔着一条汴河的畅春园。

畅春园的名字依然还叫畅春园,勤政园却被新主人更名为万秀园。如今这两处园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原园。不为别的,因为现如今这里的主人,乃是祖神大人的族人,其中还有一位,还是祖神大人的亲传弟子。

此人姓原名泽海,据坊间传说,此人不但外表生的丰神俊朗,而且还是一位慧根独具的旷世修炼天才。七岁时被祖神大人收为亲传弟子,从此便跟随祖神大人在山中修道,只用了十年不到的时间,不但开辟出了丹田识海,还顺利地结出了金丹和元婴,成为仅次于皇帝陛下之外,级别最高的修士。

据说,此人从小天便有移山倒海之力,这些年跟着祖神大人修道,更是学了一身呼风唤雨,通天彻地的本事,去年刚一出山,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皇帝陛下多年想解决却没有解决掉的太平道隐患连根拔除,皇帝陛下为表彰其不世之功,将勤政园与畅春园一并赐予了原氏。

万秀园中一个最大的绿岛上,一座宫殿般的建筑雄踞其间,建筑正中最大的厅堂中,此刻正坐满了人。原氏家族现任族长、原泽海的爷爷原信礼坐在厅堂正中,次位上坐着奶奶武淑兰。

二爷爷原信义、二奶奶郭兰香,老爸原德旺、老妈孙春芝,二叔原德勤、三叔原德俭,弟弟原泽洋、妹妹原泽芬、原泽芳,堂弟原泽峰、原泽繁、原泽荣,原泽富,堂妹原泽蕊、原泽美、原泽丽豁然在座。

只听一家之主原信礼开口说道:

“大孙子,亲家那面怎么说?有什么要求没有”?

原泽海:

“昨天我去了豫园一趟,岳丈那里倒没有什么,让咱们一切按照礼部的安排行事即可。不过他给我提了一个醒,说皇上曹灏婚礼当天可能会到场,让咱们提前有个准备”。

原信礼:

“这倒是个事,一旦皇帝亲临,怕是京里的官员也都会到场,宴席的数量就不好计算了”。

“宴席的事,我的那些手下在安排,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二爷爷原信义此时插话道:

“如果皇帝要来,三个庄子里几个家族的两千多人,会不会惊到圣驾”?

原泽海:

“这个不用担心,平原里的年轻人都是我带出来的,说句实在话,他们的素质比大楚国许多青年才俊都高。这次迎亲的队伍,主要以他们为主,如果他们不来,婚礼会失掉许多色彩”。

“平原里的老人们,那就更得来了,他们看着我从小长大,如果不让他们来,他们嘴里不说什么,可心里定然不会好受,大不了我安排一些手下照顾他们好了”。

爷爷原信礼:

“你的那些手下,能来多少人”?

原泽海:

“在许昌的五百多人,都已经参与到准备工作里了。楚夏两国各个城市的商行,只有商行的掌柜会回来,人数大约会在两千人左右”。

爷爷原信礼:

“丹师协会那边呢”?

原泽海:

“会长和几位长老回来,把随从算在一起,不会超过三十人”。

奶奶武淑兰:

“还是多算些人吧,丹师协会那么多分会,那些分会的管事知道你这个长老成亲,怕是也会来不少人”。

老爸原德旺:

“对,不管怎么样,多做准备就是了,准备多了不怕,怕的是到时候来的人多,席面不够就尴尬了”。

原泽海:

“咱们不用计算这个,你们不要忘了我的本事,如果席面不够,我负责向外拿便是了”。

母亲孙春芝:

“傻儿子,那天你可是新郎官儿,如若这些事儿都要让新郎官儿亲自负责,怕是会耽误事儿,还是要提前准备好才行”。

原泽海:

“那好吧,明天我就安排好”。

原德旺:

“负责这事儿的人是谁”?

原泽海:

“卫策。

原德旺:

“行,明天让泽洋和他对接好了,泽洋你专门负责这一块儿,有什么需要及时报回来,不要耽误了事,能办到吧”?

原泽洋:

“没问题”。

原德旺:

“先说说聘礼的事吧,礼单我们都看过了,总觉得还缺点儿啥,你再仔细看看,后天就到了过礼的日子了,千万不可有什么落误”。

原泽海:

“聘礼都是礼部的官员拟定的,应该不会出错吧”?

二爷爷原信义:

“礼部都是按照固定模式安排的,你的身份可是祖神大人的弟子,要有和你身份匹配的东西才成”。

原泽海拍了一下脑袋道:

“得,忙糊涂了,谢谢二爷爷提醒,回头我让人再和礼部的官员对接一下吧”。

爷爷原信礼:

“今天晚上好好想想,看看还落了什么,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明天必须准备好,俗话说得好,礼多人不怪嘛,你那老丈人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千万不要让人家失了脸面”。

……

一家人商量完原泽海婚事的准备情况,几位老人起身绕到屏风后面,进了一间密室。父亲原德旺拿出一块儿灵石放到密室的一个机关上,催动灵力轻轻一按,密室四周银光一闪,一家人顷刻消失在了密室里。

尽管原园有许多地方可以住人,可原泽海一家习惯了原庄平原的生活,尤其是几位老人,每次出来办事,不论是早是晚,都要回到原庄平原的家里才能睡得安稳。所以,原泽海便在这里专门为家人架设了这个双向传送阵,倒是方便了原庄平原与这里的往来。

从年初开始,原庄平原里陆续出来了许多年轻人,原泽海将他们都送到各地的商行里历练去了,别说,不到一年的时间,都在各自所在的商行里露出了头角,好些人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原泽海从太平道道庭带回了三千多人,又将在楚夏两国“潜伏”的信众也都一次性聚集到许昌。在全部认原泽海为主后,大楚国皇帝一道圣旨,给了他们自由的身份。

原泽海干脆利用这些人,开设了一家四海商行,在经营修炼功法,灵石丹药等修炼物品的同时,也经营其他的一些商品。还“创造性”地开设了异地汇兑业务,在楚夏两国同时实现了金银的异地存取。

不到一年时间,这种便利的资金流通方式,已经在楚夏两国家喻户晓,来往于两国各地的商人,都成了四海商行的客户。许多离着许昌较远的地方州府,也将水银存到了当地的四海商行里,然后在许昌将水银提取出来,直接交到户部,中间只支付了少许手续费,连路上押送税银的消耗都没省了。

这种方式在大夏国同样存在,最后尽然得到了楚夏两国皇帝的首肯,两位皇帝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同时下旨确定了这项业务,楚夏两国各地州府,不论里都城远近,统一将税银存到当地的四海商行,然后在都城取出来上缴户部。

而且,楚夏两国还同时规定,今后国库下拨给地方用于赈灾、兴修水利,建设道路交通,兴建学舍等方面的资金,也由户部从四海商行向下发放。如果地方上急着用钱,还可以先用后支,为两国行政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这种业务一经开设,四海商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后来居上,一举成为楚夏两国最大的商业机构。原泽海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将四海商行凌驾于其他商行之上。而是与其他商行一样,遵守楚夏两国的律法,按照两国的规定照章纳税,成了两国一个稳定的税源。

原泽海与夏侯澜的婚事,从原氏族人入住原园就开始准备了。为了向夏侯家提亲,原泽海专门带着家人拜见了楚皇曹灏,最初想的是恳求曹灏派出官媒向夏侯家提亲。没想到曹灏一道圣旨,尽然来了个赐婚,又委派礼部的官员专门操办原泽海的婚事。

提亲的事倒是顺利了,整个过程却变得繁琐起来,三书六聘一样不能少,而且每个环节的日子都是礼部的官员专门推算出来的。原泽海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推算的,不过已经上了这个架子,那就一切听人家安排好了。如此一来,原泽海娶媳妇的事情,就从年初拖到了现在。

家里的几位老人回去后,弟弟原泽洋、妹妹原泽芬、原泽芳,堂弟原泽峰、原泽繁、原泽荣,原泽富,堂妹原泽蕊、原泽美、原泽丽都留了下来。总归是年轻人,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弟弟原泽洋如今也是十五岁的大小伙子了,家里的许多事,他都争着抢着去做,而且还做的有模有样的。好几次缠着原泽海要出来做事,但原泽海对原庒平原出来历练的年轻人有一个统一的规定,那就是年龄必须年满十八岁,而且必须是已经开辟出丹田的修士才有出来历练的资格。原泽洋倒是已经开辟出了丹田,可年龄还不到十八岁,所以,尽管是自己亲弟弟,原泽海也没有给他开这个后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