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这是韩王爷的信

看到朱浪带人走后,那边儿赵春秋也躬身一礼,与柳铁和沈开,林正阳道别。

就在他转身之际,林正阳却喊住了他,“赵县令,请留步。”

赵春秋转过脸来看了看林正阳满是疑惑不解,“正阳老弟,你还有什么吩咐。”

林正阳赶紧摆手,“赵县令,您客气了,您是县令,我是百姓,哪敢用吩咐二字。”

“我呀,是有个想法,虽然太子说把苗家所有的财产都包给我,可是实话实讲,我就是个寻常百姓,哪用得了这么多东西。”

“所以呢,我想把苗家一部分财产,无偿捐给县里,由县令大人来负责安排。”

听了这个,赵春秋睁大双眼,满是不可思议的神色。

那边的沈开听了这句话,却是暗中点了点头,对林正阳充满了敬佩之意,别说啊,这个林正阳有想法,格局大。

虽然太子已经下令,把苗家所有财产全部交给林正阳,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林正阳就是一毛不拔,赵春秋也不敢有半句怨言。

可人心都是肉长的呀,赵春秋忙里忙外,朱浪更是带人已经把县里找翻了天。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所以呢,林正阳提出来给他一点,这个倒也能说得过去。

而对于赵春秋来说,这完全就是意外的惊喜呀,他身为县令,明目张胆地违背太子的教令,毕竟不好。

所以赵春秋还是笑着拱了拱手,“哎呀,多谢林老弟,只不过,心意领了,财产就不要了,太子有令,都交给你,我要是拿了你的,那可是抗旨不尊呢。”

林正阳笑了笑,“赵大哥,你说的没错,既然太子已经把这些东西全都赏赐给了我,那我是不是有权利来处置呀。”

听了这话,赵春秋很是无奈,心中又揣着一份小激动,他看了看那边的柳铁和沈开。

沈开那是非常地善于见风使舵,他立刻笑着点头说道,“这个呀,是你们两个之间的事,太子的命令,我跟柳队长已经执行完毕。”

“对了,正阳,待会儿别忘了去县衙做一下备案。”

林正阳答应一声,和赵春秋一起躬身送走了柳铁跟沈开。

看他俩走了之后,赵春秋也收起脸上的笑容,看着林正阳一本正经的说道,“正阳老弟你可想好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交到县衙的东西可不许再要回去了。”

听了这话,林正阳微微一笑,“赵大哥,既然我当着大家伙的面儿说出这句话,那自然是要说话算话的,绝无反悔之意。”

赵春秋听了很是高兴,毕竟对他来说,这个安平县呀并不算富裕,每年收的这个赋税也不多,倘若林正阳能给他一些,也算是一份不错的补贴了。

但自己不能表现得太过急切,“正阳老弟,你还是先接收苗家财产,其他的咱们以后再谈吧。”

林正阳也一下子明白了赵春秋的意思,自己先扒拉扒拉苗家的家底,倒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想到这,转头看向那边的耿盛,“耿盛啊,你去把苗志远的家产列一份详单,详详细细地写出来,一分一毫也不许差。”

他这句话一说出来,一直站在旁边没有说话的崔雪燕终于是得到了机会,一晃手中弯刀,架到耿盛的脖子上,“正阳哥哥说的话你可听清了。”

耿盛下的一激灵啊,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女孩子,居然如此野蛮,吓得耿盛连连点头,“听懂了听懂了,我这就去这就去。”

趁着耿盛前去列清单的机会,林正阳则迈着小碎步,不紧不慢,来到了苗志远的书房,虽然书房不算大,但藏书也有几百本。

在这种年代,即便是不读书的富家人,也会弄一个书房,摆上一堆书,无非是为了随风附雅罢了。

林正阳坐到书桌前,林正南,林正北等人则好奇地这里瞅瞅那里看看,然后把书架上的一些书挨个拿起来翻翻看看。

不大一会,林正南拿起了厚厚的一本书,这一拿之下,他察觉出了端倪,这本书很轻的,与其他的书相比,完全不是同一个重量。

他疑惑地掀开书皮,里面的书页已经被掏空,只剩一个外壳而已。

再看里面,是一张一张的小纸条,被整理得整整齐齐,林正南拿起一张看了看,他很是疑惑,“唉,这是什么意思呀。”

说着话,他就把这些全都放到书桌上,看一下林正阳,“正阳哥,你看看这些小纸片是干啥的。”

林正阳拿过来看了一眼,不由得眉头一挑,这些纸片上写的内容居然是关于黄莺的。

上面正是韩元文写给苗志远,说黄莺要到安平县来,要苗志远做好配合的那一封信。

只不过呀,韩原文的名字用的是符号代替,他一时之间想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又看了几封信之后,林正阳大概明白了,这是苗志远与某个人秘密通信的信件内容,都被苗志远完整的保留下来。

想明白了这一点,陈正阳随便抓了两封信,起身去往旁边屋里来找耿盛。

此时的耿盛在崔雪燕的监督下正在列清单呢,别说,作为管家,这小子的记忆力啊,还真的好,苗家的家产都在他脑子里记着呢。

看到林正阳来了,他以为这是来催促自己,一阵点头哈腰,“林老弟,不,不林里长,马上就好,马上就好。”

林正阳点了点头,随手把自己拿来的几封信往桌上一放,“耿盛,你跟我说说这些心是谁写过来的。”

耿盛看了一眼这几封信,心中暗自感到一阵欣喜,自己正愁没有带罪立功的机会,这机会不就来了吗?

耿盛立刻放下笔,对着林正阳一抱拳,“这个是我家老爷与京城韩元文,韩王爷书信往来。”

“哦,你是说这些书信都是韩元文所写。”

“正是,正是,大约在八年前,韩王爷有一次路过安平县南边的通天河,岂料风高浪急,船翻了,我家老爷正好带着孙峰他们出行,便把韩王爷救了上来,从此以后啊,就搭上了这条线。”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