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托付子午谷奇谋

半柱香左右,两个青年人连携而来。

走在前面的那位看上去年长些,他身高八尺有余(1米85),留短髯,身穿一身劲服,那身横肉紧贴衣服。

走在后面那位看上去小上一些,他身高七尺五寸(1米73),面白无须,身穿一身锦袍,眼睛颇为灵动,看到诸葛瞻后主动点了点头。

“拜见父亲!”

魏延拉着诸葛瞻的手走到了两个青年人面前:

“跪下!”

二人扑通一下跪在诸葛瞻面前。魏延先是拍了拍身穿劲服的年轻人肩膀,一脸骄傲的介绍道:

“这是我的大儿子魏霸,字镇恶。弓马娴熟,等闲三五人不能近身。百步之内,十发九中。”

他又拍了拍那身穿锦袍的年轻人肩膀:

“他是我的小儿子魏昌,字承嗣。喜爱读书,曾得秉忠将军孙公祐(乾)的教诲,粗通笔墨,又有武艺,算是我魏家的千里驹。”

诸葛瞻已经明白了魏延的意思:

“文长叔,这...”

魏延打断了诸葛瞻的话:

“我老矣!想来自先主入益州,已有二十余年,往事历历在目啊!我也将是知天命的人了。唯有我的两个孩子以及随我征战多年的部曲我不放心,想要交给你。”

“廉颇八十岁尚能领兵作战,何况文长叔正当壮年?”

魏延长叹:

“蒋琬必不用我!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即便想要马革裹尸,报答君恩,又能如何?”

诸葛瞻一时无言,只好拍拍魏延的胳膊安抚道:

“我今年不过八岁,等到我十八岁时,必定用文长叔为大将!”

魏延哈哈大笑,伸出大手道:

“那我们击掌为誓,我等待你的承诺!”

大手与小手啪的一下打在一起,两人不禁相视一笑。

“起来吧!”魏延开口道

“昔日我便是先主的部曲,今日你二人为瞻儿的部曲。要是瞻儿掉了一根头发,你们两个却毫发无伤,即便有司不论罪,我也要提剑寻你们!”

两人齐声应道:

“谨遵父命!”

魏延指了指花园中的部曲说道:

“他们都是老卒,多是我镇守汉中时训练的。他们每一个都是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勇士;历经一次次厮杀,饱饮风沙的虎狼之士。这样的武卒,我也不过只有两百人,我将他们尽数交给你,希望他们能助你一臂之力。”

魏延的部曲尽数穿着铁甲,将他们身体紧紧包裹住,那黑色的玄铁反射出幽幽光芒,诸葛瞻看的很是激动,这都是自己的虎士啊!

“多谢文长叔了!”诸葛瞻深深行了一礼。

“喝两杯。”魏延伸手延请。

诸葛瞻点了点头,几名军士端来酒菜,放在池亭石桌上。

魏延边喝边聊起了从前。

从被先主赏识,成为部曲,再到成为汉中太守、镇西大将军。

当事人就在眼前,诸葛瞻莫名想知道那流传两千年的子午谷奇谋。后世许多人都讨论过子午谷奇谋,包括教员、第一大将。

也有不少人实行过子午谷奇谋,例如曹真、桓温、高迎祥。

甚至司马懿都曾评价过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教员则评价道:此计太悬危。

其中是是非非,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诸葛瞻实在好奇的紧!

“文长叔,你那子午谷奇谋真的有用吗?”诸葛瞻开口问道。

魏延抿了口酒,发出哼哼声:

“瞻儿,战争由什么影响?”

诸葛瞻掰着手指头说道:

“指挥,后勤,训练,兵器,天气,地理,水源,道路,向导...”

魏延补充道:

“人数,行军速度,士气,扎营,精锐多少,后方政务,军阵,用间,能说的实在太多了!”

“有时候你觉得敌军纰漏很多,但己方的纰漏难道不多吗?”

“当年项籍彭城之战腹背受敌,主力不过3万,远逊色于高祖的60W大军,其千里奔袭,体力也远不如汉军;高祖占据彭城,依城而守,占据地利;天下诸侯助刘不助项,且项籍楚地尽失;可为什么最终是纰漏多的项籍大胜高祖,而非高祖战胜项籍呢?”

诸葛瞻试探的说道:

“因为项籍先发制人?”

魏延哈哈一笑:

“战争,战争是什么?是两个手拿戈矛殊死搏斗的甲士,只要先将对方戳死就算胜利。”

魏延指了指他的亲兵说道:

“你看他们的铁甲,那都是上好的铁料打造而成。可是他们的脸还露在外面,他们的关节连接处无铁甲覆盖,他们的双腿也无铁甲保护,为何?”

“面部露出是为了保持视野开阔,关节处无铁甲是为了活动灵活,双腿无铁甲是利于跑动。且人力有时尽,真要打造全甲具装,也没有足够的猛士可以驾驭它。”

“是人便会有弱点,军队同样有其弱点。”

“老练的战士会先敌人一步发现弱点,冷静的刺出致命一击,从而取得胜利。”

“只有那些没经过战阵洗礼的酸儒才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完美的军阵,存在着完美的计划。”

魏延重重一哼:

“包括你的父亲!”

“以刘项彭城之战为例,如果项籍不立刻回军,奇袭彭城,而是按照你父亲的想法一味求全,那项籍恐怕那个时候便覆灭了!”

“战争的结果本就是未知的,如果打到一半,天上掉下颗陨石正中你军怎么办?”

“敌我双方对阵,一股狂风刮起黄沙,我军顺风,你大喜过望,命令出军,结果风向一转,敌人竟然顺风了!你军令已下,军阵已乱,此刻又该如何?”

诸葛瞻想了想,回答道:

“文长叔说的例子都太过极端了,这种少数情况都是那种能载入史册的存在,我们怎么会那么碰巧的遇到?”

魏延发出哼哼声:

“可这就是战争啊!众多不同因素影响,只有当你耐心寻找敌方纰漏,随后先发制人,便能一举获得胜利。”

诸葛瞻抿了一口酒:

“那是什么原因让文长叔觉得自己找到了敌方纰漏?”

魏延痛饮一口酒:

“自然是因为夏侯楙那个废物了!”

“靠着父辈的萌荫才坐上了关中都督的位置,年纪小、地位高、无谋略、又是个怂货。他不就是最好的突破口吗?”

诸葛瞻莫名羞耻。想起前世,有坚城绵竹不守,却要出城决战;有良言劝谏,先占据险要地形,自己又是不听。

难道我就是夏侯楙?

魏延又饮了一口酒,长叹道:

“尤其是当丞相第一次北伐,夏侯楙立刻便被调走,司马懿为雍凉都督。坐失良机,坐失良机啊!”

魏延认真教导:

“瞻儿,你以后可不要学你的父亲用兵啊!”

诸葛瞻不禁哭笑不得,我不要学?我要是能学会丞相三五成兵法就好了!

诸葛瞻的心中细细思量:

魏延类似于项羽这样的猛将派,只要寻到战机,就会大胆的发动进攻,丝毫不在乎战败的后果。

诸葛亮不是韩信那样的谋战派,即便韩信也背水一战弄险过。

他更像后世的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

有所不同的是丞相个人道德、理政能力、军阵之法要远高于曾国藩。

后者一生都没什么出彩的战役,丞相却逼得喜欢奇袭的先攻派统帅司马懿死守避战。

五丈原之战,恰逢渭水上涨,司马懿以为找到了机会,猛攻被渭水隔绝的虎步监孟琰,结果被丞相架浮桥以驽射之,司马懿败退。

但丞相就是不喜欢弄险,这一点大概是因为丞相是萧何一样的人才,他的本职工作便是梳理政务,而非统帅大军。

军事行动,真有可能必胜才出兵吗?

虽然诸葛瞻还是觉得魏延那子午谷奇谋不靠谱,但却有了新的感悟体会。

引:

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魏书·曹真传》

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别军攻上洛,获苻健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遂大战,生亲自陷阵,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温军力战,生众乃散。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雄遂驰袭司马勋,勋退次女娲堡。健别使雄领骑七千,与桓冲战于白鹿原,王师败绩,又破司马勋于子午谷。秦丞相雄击司马勋、王擢于陈仓,勋奔汉中,擢奔略阳。《晋书·桓温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