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第106章抢我的人,便是你对我……

第一百零六章

温辞安某种闪一抹极其惊讶的眼, 他乃是最正统的读书人,最讲究不动如松,喜怒不形于『色』, 为人又这般板正肃然。

所以沈绛瞧见他这般『色』, 反而也惊讶了下。

她小声问:“这个名字,是不是提不?”

许久,温辞安罕见点头:“若是旁人问我, 我必会说一声,我不知道。”

沈绛微微怔住。

连这不惧一切的温辞安,都能说这种话, 可见卫楚岚这个名字的背后,肯定有着一个极其血腥残忍的故事。

温辞安眺望着远,沉思了一会儿, 才说道:“三姑娘, 应该不知如今的内阁首辅顾敏敬顾大人, 乃是我的座师, 我能入都察院也是深受顾大人之恩。”

“当年我在翰林时, 曾替顾大人整书稿, 时常来往于他家中, 无中在他书房里发现了一副字。”

提到这件事,温辞安这冷淡的『性』子, 竟也生了无限感慨。

他至今记那副字,一开, 笔锋如游龙,浑厚锋利,扑面而来的金戈铁马之气势,哪怕只是看着, 都仿佛能感受到下笔之人,胸有风万壑。

温辞安这一幅字震撼,久久舍不放下。

直到顾敏敬现,他这才发觉自的失态,连忙请罪。

顾敏敬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问道:“子瞻,你觉这幅字如何?”

温辞安再次望向这幅画,思索了许久:“学生觉,这幅字豪迈壮阔,气势恢宏,写这幅字的必是豪气万丈之人。”

“果然,你也看来了。”顾敏敬极为珍惜的,从他手中接这幅字。

这位朝堂之说一不二的当朝首辅,脸带着无尽的感怀,他的眼睛紧紧盯着画卷的字,似乎想要透这幅字,看到当初的故人。

温辞安从未见老师这般,忍不住低声问道:“老师,不知这幅字是何人赠与?”

“他的名字,十几年前响彻天下,可是如今说来,只怕早已经没几个人听说了。”顾敏敬慢慢将字卷了起来,轻声说:“老了老了,总是忍不住响起去的事儿。”

只是顾敏敬卷到一半,突然说:“这幅字若不是因为没有他的印鉴,只怕我留不。”

这也是温辞安觉奇怪的地,刚才他开,看完之后,就寻着末尾,想看看这字乃是何人所写。

因为这的字,哪怕是随手写下,也一定会留有名号。

偏偏面什么都没有。

“老师越是这么说,我反倒越想知道这位先生名号,能写这一幅画的人,可见心中必有乾坤锦绣,让弟子心有向往。”

顾敏敬已将字画重新卷好,只见他细细扣,叹一声:“可惜你生完了二十年。”

温辞安惊讶:“为何?”

“因为他早已经离世。”

后来温辞安才知道写这幅字的人,名为卫楚岚。

沈绛听着他说起这件往事,竟真的对卫楚岚这个人产生了好奇。

温辞安抬眸,看着眼前的这一片寒江,目光所及之远处,江水与天『色』一线,倒确实是个忆往昔的好场景。

她问:“世子殿下说卫楚岚谋反叛国,满门抄斩,可是真的?”

温辞安:“后来我也曾小心查阅关于卫楚岚之事,很奇怪的是,关于他的资料,竟已全部焚毁。按说,哪怕是谋逆叛国这的大罪,即便是满门抄斩,也一定会留下卷宗。可是关于卫氏谋逆的一切卷宗,皆不在都察院。”

沈绛惊讶:“那在何处?”

“皇宫。”

“他生前是个什么的人?”

温辞安既已经开口,便毫无保留,说道:“卫楚岚身显赫,却年少成名,以十七岁未冠之龄,大败北戎人,当年北戎乃是漠北第一大部落,王帐一声令下,草原部落皆听令。也正是因为他,北戎八部才分崩离析,一直到近年,才重新整合。”

“他是不世的帅才,当时已是先帝在位的末年。前朝皇子之争,比起如今来,是有之而无不及。而他慧眼识主,效忠了当今圣。”

沈绛沉『吟』:“难怪那个人说,没有卫公,就没有今。”

原来是真的。

“只可惜人的野心是无法制止的,这一个不世的帅才,竟也走了不归路。”

温辞安不无感慨道。

沈绛抬头望着他,反问:“温大人,也觉他是真的谋逆叛国?”

温辞安『色』端肃冷静:“谋逆之事乃是重罪,需三司会审,圣亲自目,才能定罪。没人能将这大的一个罪名,栽赃陷害给一个重臣。”

“你可知当年卫楚岚官至何位,圣亲封他为镇国公,他亦是天下兵马大元帅。”

沈绛轻蹙着眉头,这个名字对她来言,只是个刚听说的陌生人名字。

冥冥中,她却想要说什么,替他辩解。

“可你看我爹爹,他不也是冤枉的,也有人诬陷他贪功冒进,贻误战机。朝堂之,错综复杂,或许当年是有人……”

沈绛想着温辞安才说的话,突然停了下来,心头砰砰直跳。

卫楚岚是皇亲封的镇国公,更是兵马大元帅,若是真的有人能陷害他,那么这世间就只有一个人。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冷静下来。

反而是温辞安说:“三姑娘,我不知你是从何处听到这个名字,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陛下极厌恶人,听闻卫楚岚死后,陛下曾密令史官,将人一切记载都尽数抹去。有一位史官不从,圣便杀一人。有两人不从,便杀两人。”

当年史馆史官竟屠戮半数之多。

永隆帝虽是强势君主,但并非是严苛□□之君王,这件事是他自登基之后,头一次不讲道的大开杀戒。

朝堂下震惊不已,先后数百大臣,跪在金銮殿前的广场。

沈绛听到时,也惊诧不已。

她与永隆帝虽只有数面,可是在金銮殿,面对自弹劾他的亲生儿子,永隆帝是对她留了面。

帝王一怒,浮尸千里。

温辞安最后是提醒道:“若是三姑娘只是好奇人,今日听完,以后不要再提起。要不然,只会给姑娘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沈绛没想到温辞安这的『性』子,居然会好言提醒她。

她点头轻声说:“温大人所言,沈绛记在心中。”

待一阵风刮时,沈绛发鬓的碎发飞舞,发丝飘起时,拂温辞安衣裳,他垂眸,就看见自臂弯那一抹乌发。

沈绛转头,见他发怔,顺着他的视线望去。

这才发现自的一缕发,不知何时落在他的臂膀处。

沈绛赶紧伸手抚顺自的发,歉道:“抱歉,温大人,是我唐突了。”

“无妨。”温辞安声音清冷。

两人站在船边,聊完事之后,有些相顾无言。

沈绛想了下,算告辞,就听温辞安突然问道:“三姑娘与殿下那般熟识,为何要来问我这件事。”

才他听沈绛说的话,谢珣应该对卫楚岚的事,也知晓甚多。

沈绛愣了下,微低头,手指再次扶了扶鬓发,轻声说:“以前是我不懂事,对世子殿下多有冒犯。如今既然知晓了殿下的身份,自然不敢再多有叨扰。所以思来想去,只能扰温大人。”

温辞安抿嘴,点了点头。

两人之间,又是一阵静默无声。

就在沈绛准备开口告辞,突然听到身侧的男子,缓缓开口说:“不算扰。”

沈绛眨了眨眼睛,有些不解的望向他。

温辞安转头,望着她,一向古板肃穆的脸,居然『露』一丝笑:“三姑娘来问之事,不算叨扰。”

沈绛愣住。

“若是日后三姑娘有事,不知该询问何人,只管来问我便好。”

温辞安从来都是端克制之人,在男女之事,更是从无半分越矩。哪怕他家的门槛媒婆踏破,他都不曾对婚事有半分心。

活了二十三年,从不知心动为何的人。

居然在时,刻,头一次对一个姑娘主动了一次。

沈绛微微抬起头,脸带着错愕。

温辞安扭头,尽让自的语气听起来冷淡些,他轻声说:“三姑娘在扬州帮我遮掩,这件事我一直未能报答。日后三姑娘有事,温子瞻必舍命相赴。”

冷风中,沈绛的脸颊又烫又热,整个人像是放在火炉炙烤。

许久,她才惊慌道:“温大人何必说这的话,当初我求温大人替我父亲伸冤,温大人也不曾认识我,便一口应下。若真的论起恩,只怕温大人的恩比我大多了。”

沈绛说完,再不敢逗留,赶紧转身离开。

温辞安依旧站在甲板,任由寒风拂面。

“一直都说,温子瞻光磊落,乃是当朝不可多之人。如今看来,似乎是不尽然。”一个冷漠至极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温辞安心头幽幽一叹。

他缓缓转头,看着身后的谢珣。

他这一生算光磊落,偏偏在这件事,却极尽卑鄙。

自从沈绛船之后,他便看她与世子殿下之间的冷漠,居然无法克制本心,往前探了一步。

谢珣望着温辞安,幽深眼眸里透着冷光,“温大人,可记,欠我一条人命?”

“殿下之恩,温辞安时刻不敢忘。”

“不敢忘?”谢珣饶是心『性』坚韧,都气一声冷笑。

他说:“抢我的人,便是你对我的报答?”

温辞安淡然:“不知殿下这话,从何说起?”

谢珣一字一顿,语气极重:“舍、命、相、赴,这是何?”

温辞安正『色』:“三姑娘在扬州不惜声誉,救我之恩,温辞安从来没忘。至于殿下之恩,日后只要殿下一声吩咐,只要不违反大晋律法,温辞安定不会推脱。”

好一个不违反大晋律法。

谢珣气笑了。

他望着温辞安,冷漠道:“我与阿绛虽未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却已是两相悦。温大人乃是正人君子,日后望你谨守分寸二字。”

谁知他这的话,不仅没吓退温辞安,反而让他眉头微拧。

温辞安问:“殿下虽是天潢贵胄,身份尊贵不可言,可是殿下的婚事,真的能由殿下自做主吗?”

谢珣冷眸微缩。

他慢慢捏紧手指,心头竟起了一丝杀机。

温辞安却只是垂眸,仿佛丝毫未感受到谢珣身迸发的杀,语气平平道:“是臣下多言,望殿下恕罪。”

谢珣却一下松开手掌,将双手背在身后,扭身对着江面。

“我欲做之事,无人能阻。”

他一向以弱示人,世人都以为郢王世子,乃是不恋红尘不眷权势之人,宁可抛却尊贵身份,也要遁入佛门。

他是旁人眼中高高在的圣人,已活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可如今,谢珣却丝毫不惧怕让温辞安知道,他的真『性』。

不一句话,威势霸气尽显。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