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夜观

应天府,元朝原来的集庆路,也就是过去的建业、建康、金陵,号称「钟山龙盘、长江天蹔」的六朝古都,朱元璋攻下后,自认是顺应天命,改名为应天府。

城内灯火明亮

郊外的钟山上

此时有两个人,外表看来都满头白发,但两人脸色红润有光,一人为道家修士打扮,一人则穿着随意不修边幅。

虽然有一样的星空,但两人看的却不是那满天星辰;其中一人道:「龙阳子你我久别多年,多谢此时愿与贫道同上钟山,这些年来中原局势动荡、兵荒马乱,不过看这建康城上方已无血气,目前是红巾军下的朱元璋据有吧!」

「他倒是有心,听得进儒士的话,不嗜杀、不夺财,得民心、顺天意,城上方的尘世之气看来清淡无迹。」

这位修士穿着,被称龙阳子的修道人,俗名冷谦,回说:「客气了,真人刚从湖广过来,那边何如?」

先前说话的人便是四处云游的邋塌道人张三丰,说:「徐寿辉虽有志气,但昏庸好色,不承天应命,早早便称帝,手下的五虎虽然勇猛,不过贪财夺利,四处攻伐抢地盘,湖广一带红气、黑气不散。」

接着又说:「贫道先前也去过北方中原各地,饥荒水灾、人祸兵燹,民不聊生,更是黑红双气弥漫;人心怨气冲天,天地阴阳失调,邪魔便趁机夺时,上天将降下大谴;所以贫道才四处走动,尽快找到天命之人,定邦安民、平息怨气,调和天地阴阳。」

龙阳子道:「如此,真人是看好朱元璋,才邀我今夜上钟山来。」

张三丰道:「道友愿意此时与贫道在此,不也看好他?」

沉默一阵,对着龙阳子,又说:

「邀请道友来此,其实是想烦请一事;目前已经渐聚合的多个势力中,朱元璋是比较注重民心向背的人,他的班底武人居多,欠缺能人辅佐。」

「这几年四处攻伐也只拓了点地盘,各地广邀来的儒士大都是四书五经略说得通,慎谋能断敢言的少,如此下来,就算最终称王称帝,不就也只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原鏖战、兵燹不断,天下何时才能太平?」

「贫道过去在京城曾见过个不太像文人的儒士,他拿起一本天文书看了看就过目不忘,书摊老板不信,他说出内容来竟多无误,老板听了大为佩服。」

「会看这种书的人本就不多,且能马上便记了下来,表示这位小兄弟专研此方多年,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不就是子房、孔明之类,不正该是贤者出,助王者拨乱反正,定邦安民!」

「后来贫道有特别注意此人,是当年京城科举的进士刘基;据闻,道友熟识此人,还曾一同游山玩水。」

龙阳子轻吟一声,说:「真人说的好差事,出世入世不同,责任大的呢!」

张三丰看着山下仍有灯火的应天府说:「这世间朝廷无道、盗贼横行、民怨蒸天!这刘基也曾在地方当过官,虽然目前退隐了,然而入世应时,拯救黎民百姓于兵燹,辅佐承命王者于乱世,不也是儒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

龙阳子道:「修道人向不问天下事,真人过虑了。」

张三丰道:「求道者出世修炼,本不应干预世事,道友觉得大元朝近年为何衰败如此迅速,元帝信奉淫僧,肆意荒嬉,外魔入侵、朝廷沉沦,进而荼毒百姓,滋养邪魔,以致天地阴阳不调。」

「我辈修道人实不该袖手旁观,师尊火龙真人修道有年,届临天劫,说此番也是他老人家的劫数;与此魔交手过几回合,无奈天地怨气、邪气四处漫延,道消魔长,难以驱逐。」

「况且,天地违和,阴阳失调,我辈修道中人,又如何修人道、修仙道?」

见龙阳子沉默不语,张三丰续道:「放心!贫道不会让道友空手去请人,会让太和四友带个礼物送去,希望对刘基小兄弟有所帮助。」

龙阳子听了,沉吟一声,说:「也罢!该去青田谈谈,是他出山的时机。」

张三丰道:「今日雨水刚过,那就约定惊蛰当日,让四友去青田洞天找道友。」

龙阳子作揖道:「代刘老弟多谢真人了!」

………

夜晚,应天府元御史台大厅,仍灯火通明。

已受众将推举为吴国公的朱元璋,手上正拿着从处州(丽水)传来的战报,行枢密院判官耿再成、佥事胡大海前些日子攻下处州,报告着处州后续军政状况,以及已奉令送出请帖,给青田的隐士刘基。

朱元璋心里笑了笑,素知胡大海虽不太识字,但却深懂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的重要,已按照交办去执行,这刘基我去年在婺州(金华)时就曾想延揽,应该想个法儿再请看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