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龙湾大战战获

整个大江上,遍布大船小船,有汉军的,有朱元璋舟师,有逃命的,有围捕的,如同岸上一般,差别在朱元璋军个个士气昂扬,汉军则全军军心涣散。

卢龙山上

刘基道:「伯温观看汉军的大舰如此庞大,资金、人才应该不凡,才能够设计与建造出如此巨舰来。原本担心陈友谅麾下五行军的「火军」,也可能配备有火器,果然打渔郎就是打渔郎,了解水性,却不了解火性,若备有火枪、火炮之类,就比较麻烦了。」

朱元璋听了一惊,道:「火器?火炮?」

刘基道:「大元朝大军所向披靡,除了强悍的骑兵外,还有火炮,攻城或野战时,功效十分强大,伯温年轻上京赶考时,有所听闻,不过多属于朝廷建置的精锐军才会配属,地方驻扎军队还未能分配到,所以伯温认为五行军的火军,应该没有火器。」

朱元璋急问道:「若火军真配有火器,那当如何应付?」

刘基笑指着天,说:「老天爷是站在主公这边的。」

朱元璋一时疑问道:「这怎么说?」

刘基回说:「现在是入梅时节,午时前后会有雷雨,就算有火器,只要众将们冒着雨冲锋攻击就可,火器在雨中无法施作,所以才要主公等下雨,再举黄帜传令全面进攻。」

「况且,若拖过入梅季节,整个计策也就有所不同了。」

朱元璋一听松了口气,道:「还好有先生在此运筹帷幄,否则这瓮中抓鳖难以成功。」

不过却心有疑虑,没问还真没说清楚,还好你是站在我这边,若是陈友谅的内应,此次大败的就是我了。

刘基说:「据伯温观看,能到岸边的白旗与红旗甚少,白旗军与红旗军经此战役几乎接近全军覆没,青旗约有半数,皁旗军大多在江岸边及江上,大致仍保留战力,猜想有可能保护陈友谅由水路逃脱,不过我方以寡敌众,汉军大败,恭喜主公此战大获全胜。」

朱元璋道:「还多仰赖先生的计策,才有今天的胜利。」

刘基道:「其实,此次大胜还有一个原因。」

朱元璋问道:「喔!请教先生?」

刘基道:「就是陈友谅弒主,杀徐寿辉。」

「徐寿辉虽受陈友谅挟持,但仍是名义上的皇帝,当初跟随他的将领、军士,大多仍效忠他,仍愿意为天完朝而战。」

「但据闻徐寿辉爆疾而薨,这种说词,大概没人会相信,军心不稳,最忌讳进行大规模作战。原本的二十万舟师,在弒皇称帝后,多数将士已有所疑虑;伯温认为,此时陈友谅真正可用者,仅剩亲卫子弟兵,就是战场上看到的五行军,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只是充数而已。」

朱元璋听了后,也道:「窜了位还不知先安内,岂能不败。」

刘基接着说:「所以几日前,主公问伯温原来的计策仍否可行,当然可行,此时陈友谅不来则已,来则必败,来越快,败的越惨,此机会难得,更是要速战速决。」

朱元璋也深以为然地点头。

过不了多时,远处的战斗已渐减缓,此时传令兵来报:「禀报主公,大将军常遇春命小人传达,汉军的巨舰搁浅,陈友谅已搭小船败逃往江上,若要追击,请主公传令舟师。」

朱元璋道:「很好,你回去告诉大将军,尽速清理战场,待会我就过去,我会传令舟师去追击陈友谅。」

传令兵答道:「遵命。」退下赶去回报常遇春。

刘基道:「主公,五行军的皁旗军还算完整,保护陈友谅得以脱逃,皁旗军是精锐水军,水战为其强项,舟师追击时要小心。」

「另外,陈友谅必会逃往太平城,建议主公也传令,陆路亦尽速出兵,两路追击,趁势夺回太平城。」

朱元璋道:「嗯!很好。」

即下令身边的传令,迅速给舟师,以及正面与北面战斗较少的徐达、冯国胜两军,率原所领军以及卢龙山下去总攻击的余军,整军二万人,传达尽速水陆追击命令。

………

龙湾战场上

北边处,尸横遍野,只有常遇春大军排列着,邵荣军位于南边,中间包围着投降的汉军。

朱元璋坐在原汉军的帅营大帐里,由于张德胜以及徐达与冯国胜,已各率领舟师及五翼军,水、陆两军追击陈友谅,在场只有二位大将报告战情,由军职最高的邵荣先报。

大致为汉军有降将张志雄、梁铉、俞国兴、刘世衍等,并获巨舰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四艘,大船百余艘,战舸数百,降兵则有二万余人,死亡尚未计数,箭簇刀枪不计其数等,详细数字会请中书省都事稽查后列帐。

另外,邵荣、徐达与冯国胜三军,共死五百余人,伤二千余人,因建康城与卢龙山皆位于汉军大营南边,五行军的左右两翼火军,主要也往南攻击,所以邵荣军伤亡颇大。

轮到常遇春时,道:「禀报主公,所领五翼军死一千一百人,伤二千五百人,伤亡过三成,弟兄们都奋力进击,全力以赴,请主公确实论功行赏,抚恤家属。」

除主力的子弟兵外,其他兵卒的伤亡,常遇春较不在意,而能活下来,就有机会晋级为自己的亲兵、子弟兵。

朱元璋听完,我方伤亡约六千人,虽也超过一成,但比起汉军死亡、投降的少了许多,且又掳获巨舰、大小船无数,有利强化原本的舟师,心里颇为满意。

便道:「两位将军辛苦了,将士们用心竭力,必定论功行赏,请各将军提报名单,元璋必当从宽晋升赏赐,优厚遗属。」

说完后,看着常遇春道:「多亏遇春的先锋军,快速地攻破营栅,取得此番的胜利。」

常遇春道:「嘿!主公派我当先锋,我可没损了这个先锋印咧!」

朱元璋笑说:「哈哈!给你先锋印,当然是相信你的能力。」

刘基在旁也道:「常将军率领约三千精锐兵,皆身着藤甲,在漫天箭雨当中奋力争前,将军的先锋部队,真可是锐勇难当,确实取得首功。」

常遇春一看,是朱元璋看重的刘基,便回说:「是先生您啊!」

接着说:「嘿!说这藤甲,是以前我常去客栈吃饭时,听说书人讲的,说到诸葛孔明七擒孟获的故事,里头提到南蛮有三万的藤甲军,说那藤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遇水不湿,刀箭不入。」

「嘿嘿!那时听到可刀箭不入,我就用上心,若要冲锋陷阵,这藤甲可好用啊!有机会一定要准备着,所以就帮先锋弟兄们装备了藤甲装,不过仅有两、三千件,还不到三万件,没像说书人说的有三万藤甲军。」

朱元璋道:「这主意不错,应该要为军士装备好。」

刘基听了心想,原来这藤甲还不是正规装备,是常遇春的先锋军独有,便道:

「藤甲最怕火攻,但冲锋时间一般不长,敌军大多还来不及准备火簇箭,用来冲锋最好;不过这藤甲制作不易,有两、三千件也不是容易的事。」

常遇春道:「制作是不容易啊!这当然是主公给的赏赐,都拿去治购藤甲装啦!」

邵荣疑问道:「赏赐的钱钞,应该不够吧?」

常遇春说:「嘿!当然不够啊,能活着才重要,不够就从死人身上拿啰!」

刘基原本认为常遇春军嗜杀降兵,是怕降兵不容易带,怕被叛变,此时听了才知道,他是要从死人堆里去筹钱,心里有些难受。

这「为战而杀」的真义是什么?双方对战时杀人?为了作战而杀人?

又想这藤甲装已有三千件,也不是突然就冒出来的,主公会不知道,应该是装模作样比较多些,也就不再提及。

便说:「常将军的藤甲装在冲锋陷阵时,非常有用,建请主公由库房增治,协助先锋部队,建置更好的装备。」

朱元璋道:「当然,遇春,以后不用烦恼,我会帮先锋军装备好藤甲装。」

叹口气又说:「唉!赏赐是给将士的,以后这藤甲装由库房支应,少杀人,不要去抢死人钱了。」

常遇春道:「那就谢谢主公,谢谢先生啰!」

邵荣在旁听了,默然无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