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随着“第一家美食”店逐步走入正轨,姜宁彻底解放双手,即便是人走开也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时间转眼到了九月中旬。

姚琛通知她去一趟省城,参加一下股东会议。

作为合伙人,又是股东,每季度本来就应该例行公事地开个会议,把每一个季度的财务和下一个季度的安排都商议一下,但鉴于第一个月工厂才刚步入正轨,相互交流就密切和频繁了许多。

第一个月的五百吨饮料在第一周就全部预定出去了,但在第一个的财务报表上却远不止三四百万,这其中还包括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订单的定金。

也就是说,一个规模中规中矩的饮料厂,光是第一个月就赚了足足七百多万!

而且,姚琛并不满意目前饮料厂的进度,还把月产五百吨的饮料增设到了八百吨,已经从上个月的月末开始加大了产量。

奶茶刚开始在全国贩卖的时候,由于一下子来了太多的订单,导致工厂一时供不应求,不过,在饮料市场逐步稳定之后,再加上饮料厂的增产,未来提供饮料数量都是稳定的,应该也不至于还会到卖断的程度。

到了九月份,连县城都有小卖部陆陆续续上架了茶文化奶茶。

当然了,在喝过“第一家美食”店的奶茶,大家还是更喜欢这种新鲜出炉,当场做出来的奶茶,味道比茶文化丰富还好喝,价格也就贵五毛而已,都买得起三块五的茶文化奶茶了,五毛钱实在不太起眼。

不过,茶文化的第一个月账面的确是挺好看的,老板和工厂员工也都信心满满,但赚了这么多,其实目前还是没有回本。

前期投资太多,广告费和代言费就花了好几百万,这些钱本来就不可能一下子收回来的。

姚琛也在电话里跟姜宁说:“按照目前的盈利状况,第一季度结束就基本可以回本,公司每半年会做一次结算,到时候你的分红就能到账了。”

目的也是为了安抚这个合作伙伴。

虽然吧,奶茶配方确实令他有些焦虑,这么简单的一款饮料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研究出来抢生意,但公司赚到的钱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茶文化广告打得好,一下子就把知名度闯出来了,全国十多亿人口,至少有一半都知道或者听说过,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喝过,成为了茶文化的忠实体验者,以后即便再出现同类同款饮料,大家肯定也更愿意倾向最先的那一个品牌。

这就是品牌效应。

反正赚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哪怕以后有人来抢生意,也不会让人担心到哪儿去。

自己都吃上肉了,还不能给别人留点汤喝喝?

再说,这个市场不都是一样的吗,你抄袭我,我抄袭你……

而且,他极度怀疑,姜宁的这个奶茶配方,搞不好也是抄别人抄来的(恭喜你,真相了!)。

姜宁这次来省城已经熟门熟路了。

她甚至在考虑,既然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要往这边跑,乘大巴再打车什么的也太麻烦了,不如买辆车代代步。

在过些年,人人家里都有汽车了,这实在算不上什么。

只是在这个年代,汽车这种奢侈品是真的很贵,就像陆鸣这个月刚买的奔驰,一百二十八万,可以说把前两年赚到口袋里的钱都砸下去,就为了一辆车!

她倒用不上开大奔的程度,有一辆代步车就行了,主要是方便她省城和县城往来。

她既然有这个意向,还跟其他人打听了,作为合伙人,姚琛和曹苏寅也觉得挺有必要。

于是,合伙人大手一挥,以公司的名义给她配了一辆车。

以公司名义买的车辆,从法律角度来看,这辆车就属于公司所有,在入了公司的固定资产后,可以依法进行地税。

而且汽车产生的折旧,也可以作为公司成本列支,以减少公司应税利润,从而减少应纳税额,汽车的费用,包括保险费、燃油费,和修理费什么的,也可以作为公司成本列支,也能减少应纳税额。

反正怎么看都比个人买车还划算。

再说,作为合伙人,还是公司的股东,给配备一辆车实在算不上什么,其他公司也都是这么干的。

他们合伙的公司,大老板自己都有钱,也有车,倒是用不上,给姜宁买一辆,却很有必要。

每个月例行会议,每季度股东会议,还有每个财年也要开会,她从县城来回的确是不方便。

不过,姚琛还是再一次地诚邀她在省城安家落户。

这件事,姜宁早就有所考虑了,但还不到时机,等她的奶茶分店开起来再说。

没错,姜宁已经开始打算要开奶茶分店了。

茶文化奶茶因为一支广告,致现在全国各地都刮起了一片奶茶风,这个时候开设奶茶分店是最适当的时机。

她跟姚琛他们合作茶文化的奶茶,只出配方的那部分,并没有所谓的专利转让,完全不影响她开奶茶店的。

而且,奶茶店对饮料市场的影响虽然是有,但其实没有那么大,这中间,市场的潜力还是巨大的,她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不过,这件事只能她自己干,因为,她才是奶茶店的唯一老板。

姚琛他们几个也没有在这上面有插足的打算。

茶文化的工厂利润足够好看,而且他们几个也有其他公司并不能把更多的精力全花在奶茶上面。

再说,哪能一家控制全市场所有的份额?

那还不被人嫉恨死?

蛋糕嘛,总要大家分着吃。

一起吃,虽然自己的那份少了,可是未来合作的机会多了。

再说,国内刚转入自有经济的时代,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完全可以承受多家竞争。

就如姚琛在想明白以后,完全不会再担心奶茶被人争相仿照,因为即便被仿照了,也不影响他赚钱。

工厂一个月的八百吨产量照样能卖得很好……

做生意的人,眼光总是比较长远的。

姜宁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最多的,就是这点。

任何情况下,早点进入市场,才能早点吃上肉,晚了,连汤都喝不着。:,,,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