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蝴蝶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就将“尽地力之教”奉为真理。

如今李承乾突然扔出一个“尽百业之教”的理论,可以说称得上是“离经叛道”了。

看着李承乾言之凿凿的样子,李治莫名觉得有些心慌。

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让他下意识认可了李承乾的话,可是这些话背后的含义,却又让他心颤不已。

沉默片刻,李治不死心地看着李承乾,纠结道:“大兄欲兴百工之利。有一个墨苑还不够吗?何必要依靠那些寡廉鲜耻的商贾?”

李承乾叹了口气,幽幽道:“时不我待啊......”

......

李承乾很清楚,在这个星球上,东方和西方,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就像是一根螺旋上的两条线。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如今大唐确实在各方面领先整个世界,但这种领先还能持续多久,李承乾也不敢保证。

因为蝴蝶效应的关系,当下的一切早已和史书上的记载截然不同。

随着点密部整体西迁,这种影响力必将波及大陆另一端的罗马帝国。

此时的罗马帝国,还没有完全陷入中世纪的泥潭,帝国的执政者和统治阶层还是很务实的。

一旦让他们察觉来自东方的危机,提前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那么大唐统一蓝星的征程将平添无数困难险阻,将来的x战x战,将不再是利益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理念之间的直接碰撞。

到那时,中华民族失去的,会比正常工业化过程中损失的更多。

因此,李承乾必须帮助大唐抢在所有人前面,点亮工业化这条科技树。

这样一来,不管是希腊还是罗马,不管是盎克鲁土匪,还是日耳曼蛮子,都只能远远跟在华夏民族屁股后面吃灰。

所以,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对李承乾来说,工业化这件事他做定了,谁也不能阻止!

......

李治没有李承乾的经历,也不知道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见皇帝大兄突发感慨,晋王殿下有些好奇地问道:“大兄何出此言?”

李承乾回过神,没有解释,转而问道:“雉奴你可知今日所用织机,筒车为何人所创?”

李治疑惑道:“不是墨苑诸贤所制吗?”

据他所知,这两件东西都是墨苑的产品,最初由天海商号负责销售,然后才被其他人学去,最终在全天下流行开。

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隐秘不成?

李承乾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是墨苑所制也无不可,若要说全凭墨家诸卿的智慧,却也不尽然......”

“如今灌溉所用之筒车,最初乃是江南地区的百姓所制,谢氏将之上报朝廷,经墨苑改造,这才有了今日便行天下的灌溉利器。”

“至于那织机......哼哼......最初乃是荥阳郑氏所作。”

“郑氏布行销天下,质量上乘,即便是少府织坊,与他们相比亦有不足,然而郑氏布的价格,却要比少府所产布匹还便宜一分。”

“朕不解之下遣缇骑卫暗查,这才发现,郑氏早已制出一种新式织机,不仅织造工艺更加精湛,效率也要比原先的织机快上一半......”

听到这里,李治也明白了,墨苑虽然制作出了很多便民的器械,但并不全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还有其他人的启发和智慧。

同时,他也知道皇帝跟自己说这些的用意了——

商人们走游天下,能见识到这样那样的新奇事物,只要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像筒车一样的便捷工具。

为了获利,他们会将这些便捷的工具做成商品,满天下贩售。

同时,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不用任何人跟在屁股后面催促,商人自己就会追求技术革新,用更先进、更有效率的新工具,代替现有的生产工具。

和闭门造车的墨苑不同,这样的技术进步,无疑要更有效率,而且更贴合实际。

只是......

这样就能抵消商人们的罪恶了吗?

......

想到自己在辽东看到的一幕幕,想到那些带着镣铐耕耘工作的奴隶,李治实在无法说服自己对商人的罪恶视而不见。

哪怕商人确实有利国家,确实能促进技术进步,确实能给天下带来更多的财富。

然而和他们的罪恶相比,一切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

就算没有技术进步,没有那些“不义之财”,国家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但是如果任由商人继续胡闹下去,当奴隶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当剥削压榨的矛头转向大唐子民......

那后果,是任何人都承受不起的。

“若任由商贾继续胡作非为,臣恐当年长白山之事再现......”李治目光低垂,苦涩着说道。

李治提到的长白山,并不是后世东北那个旅游名胜,而是位于山东章丘附近的一座小山峪。

前隋末年,杨广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搞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天下群情汹涌。

山东人王薄以长白山为据点,号召百姓起义反隋,一时间从者如云,最终导致天下板荡,神器易主。

李治现在提起这件事,显然就是在用杨广的例子提醒李承乾,如果把百姓逼急了,后果很有可能会gg思密达。

话虽有些僭越,但道理却没有问题。

李承乾也明白,中国的老百姓虽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温顺的族群,但前提是统治者做的不要太过分。

一旦统治者做过头,把他们逼上绝路,那么他们的反抗,也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

所以,辽东的事情必须解决。

但是,却不能按照李治的想法去做。

辽东的事,只能当做一个孤例去处置,不能波及到其他地区,更不能因此污名化整个商人阶层——虽然商人作为一个群体,确实很不是东西。

......

“辽东诸事,朕已有决断,总不至于激起民变就是......至于禁商之言,仅限你我兄弟二人知晓,万不可传将出去......”考虑了一番之后,李承乾一脸郑重的对李治嘱咐道。

听到皇帝说不会对辽东置之不理,李治的心情总算是好了一点,答应一声之后问道:“大兄欲如何处置辽东商贾?”

李承乾没有直接回答李治的问题,转头对黄安吩咐道:“传朕旨意,召中山王,太尉,司徒,四位宰相,六部尚书,太府、少府、司农、卫尉、太仆、大理诸卿臣华清宫见驾......”

【不好意思,今天又要开会,又要搞庆典,实在太忙,所以只有一章,实在抱歉。】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