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心理咨询的保密是绝对的吗?

我好像喜欢上我的咨询师了,怎么办?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不少来访者会在咨询开始之前心情特别好。并精心打扮自己。咨询时不太想倾诉自己的苦恼,而更想知道咨询师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咨询结束后,特别期待下一次咨询的到来。有的来访者甚至很明显的觉察到自己好像喜欢上咨询师了。那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不必苛责自己。喜欢上咨询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这种现象在心理咨询中被称为“移情”。

移情是指来访者把对父母或者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对咨询师做出相应反应过程。

比如一个缺乏父爱的来访者,可能会不自觉的把咨询师当成父亲来寻求父爱。在咨询过程中,由于咨询师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很容易让来访者感受到被接纳和关怀。所以容易产生移情,这是来访者无意中产生的,不由大脑控制。甚至咨询师都不易察觉。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允许并接纳它的存在。

其次,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来访者某种情绪体验的代替对象,它可以反映出来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比如内心的孤独。不代表来访者真的爱上了咨询师。透过移情,来访者可以加深对自己一些重要生活经历的理解。

最后,如果觉察到自己好像喜欢上咨询师了。不妨大胆的把这种感情告诉咨询师,有时候,喜欢上咨询师也是心理咨询的一个契机。通过对移情的处理,咨询师可以深入了解来访者的真实内心。从而更好的帮助来访者重建自我,获得成长。

当然,也存在有些咨询师处理不好的。甚至掉入移情的情感漩涡的情况。此时咨询师需要接受督导的监督和提醒。如果咨询师实在无法处理移情也可以把来访者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除了喜欢和崇拜咨询师外,来访者还可能会厌恶、贬低和敌视咨询师。前者是正移情,后者是负移情。不管是哪一种移情,都是咨询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学会及时跟咨询师反映这种情感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心理咨询的保密是绝对的吗?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事情你不能对任何人说。确实,在来访者的眼里,只有咨询师能做到保密,他们才会觉得安全。才敢向咨询师吐露心声。如果咨询师在非专业场合讨论来访者的事情。泄露来访者的信息,不仅会失去来访者的信任,还会破坏已经建立的咨询关系。

那在任何情况下,咨询师都要对来访者的情况保密吗?

不是的,有以下几种保密例外的情况。

第一、为了进行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或者出于教学使用,咨询师需要以来访者的个案作为案例分析时,可以打破保密原则,此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确认,交流是在纯专业情景下进行的。二是要适当隐去可能会辨认出来访者身份的有关信息。如姓名,住址和所属单位等。

第二,为了能让来访者得到更好的成长。咨询师需要与其他咨询师或者专家讨论治疗方案。接受督导师的监督时,也可以打破保密原则。

此外,当咨询师需要与来访者的父母,配偶交换意见时,也会涉及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第三,在咨询过程中,当咨询师意识到来访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需要打破保密原则。例如,当来访者的自杀风险非常高,咨询师又没有十足的把握。肯定他不会自杀时,咨询师需要迅速通知来访者的家人、监护人或者有关机构同时做好个案记录。

第四,当来访者有明确意图要伤害他人或者危害社会安全时,为了确保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咨询师有必要打破保密原则。如果情况紧急,咨询师还会向有关部门报告,条件允许的话,还要向潜在的受害人预警。

第五,儿童来访者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透露曾遭受过虐待,遗弃或者成年来访者表示自己有虐待,遗弃子女行为时,也要打破保密原则,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咨询师有责任向有关部门报告。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保密例外情况。当咨询师要打破保密原则时,往往会提前和来访者沟通。在行动之前也会尽量征得来访者的同意。透露信息时,咨询师也会在达到期望目标的前提下,以透露最少的信息为原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